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为破解通才教育和专才培养的教学与资源需求矛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需要依托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融入"协同培养与兴趣引导、渐近式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理论,立足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实训教学平台,结合团队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兴趣引导、以赛促学和协同培养方式,开展农林院校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此制定农林类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培养高水平工程与科研能力素质的人才,是重点工科大学的重要目标,当代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问题。针对目前高校现有的经费、仪器数量、管理使用制度以及实践教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探索利用多种产学研的社会资源,通过多年来在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等不同基地平台的学习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尝试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分别从加深生产全过程认识、理论接轨工程实践、发掘研究实际问题三方面对工程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以及从搭建新的科研平台、提炼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实践提升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理解三方面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对于培养工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路,以工程创新设计为主线,通过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课内外并重、科教一体、校企联合、境内外协同等多种渠道,对接产业、行业,构建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跨学科、宽视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思路,以工程创新设计为主线,通过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课内外并重、科教一体、校企联合、境内外协同等多种渠道,对接产业、行业,构建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跨学科、宽视野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坚持教育改革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抓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教育部“地质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基地班”教改实践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精心制定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辅之以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计划,就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模式以及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调控教学系统结构诸要素,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开展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这种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现代农科大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提高了农学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对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独立科技立项,通过成员完善、分层培养、协同合作、工程训练、创新实践、人文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促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工科创新人才是工程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既可以是复合型人才,也可以是学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出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设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完善培养模式;建设师资强伍;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工科生采用两阶段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两阶段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培养模式、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大学工科生的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模式的运行,在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肯定了大学工科生的两段式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在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中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 提升大学生工程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现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论述了科技创新活动对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作用,提出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工科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