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淑芝 《辽宁高职学报》2005,7(4):144-145,153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的脆弱性决定了培养他们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为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要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要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就业意识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2.
马益平 《考试周刊》2013,(69):167-168
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恋爱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出发,剖析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指出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挫折教育 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校挫折教育 健全学生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挫折教育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我国当前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受挫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遇到挫折不能独立解决时,不会沉着冷静下来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而是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对策,这样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悲观、失望、埋怨和畏难等负性情绪,对挫折进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课程修养,又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其中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在处理各种学习或者生活问题的能力很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李君 《课外阅读》2011,(10):124-124
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心理,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少年儿童的抗挫折心理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正确认识挫折,要有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其次,要教育少年儿童对自己的期望要合理,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再次是把挫折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中去,给少年儿童以适当的磨炼,使其经受挫折。  相似文献   

7.
挫折的普遍性和高职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的脆弱性决定了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从开展挫折认知教育、挫折预防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等方面探讨抗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高中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体制和锻炼学生意志的综合性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身体机能,还要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进行干预,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来谈谈高中体育教学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中职体育教学中抗挫折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中职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年学生在经受一定挫折后产生特定行为表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探讨对青年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挫折教育方法就是要培养青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增强其挫折容忍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