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1898年9月(即戊戌政变)以前,晚清救亡图存的现实之需,促使梁启超开始从国民精神层面来考虑民族振兴之路,这在其思想文化观念上有具体表现,并由此引发了他利用文学来启蒙国民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学的教化传统、传统的启蒙精神乃至佛教文化都成为其文学启蒙思想建构的宏富资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资源是其文学启蒙思想得以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蒋志刚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31-33,45
“新民”,即国民性改造,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20世纪初叶中国第一次文化启蒙运动的中心话题,也是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中心话题.文学作为启蒙工具,其首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而文学启蒙的需要,又促进了近代文学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翻译作品类型已经比较完备,当时的翻译家对外国作品以意译和译述为主要翻译方式。梁启超对翻译何种书籍、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观点。从提出时间和观点内容观之,在我国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中。他都留下浓重的一笔。这一时期所采取的翻译方式基本都是译述或意译,误译、删节、增添之处时常可见,梁启超所译的文学作品中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进化论帮助人们打开了久闭的眼界,在文学思想上,对中国士大夫阶层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有力冲击,促进了他们自身观念的转变,导致了他们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新价值观的萌生。梁启超最较早接受西方进化论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把西方进化论运用到中国文学发展中去,形成了近代文学变革设计的新思路。转变文学观念、建设立体工程、探寻新的模式,这便构成了梁启超文学变革设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梁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西文化"结婚论"者,粱启超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吸纳与扬弃,中国文学"尚用""教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文学工具"论建构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思想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20年代的学思想较之于“戊戌”前后已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转向:一是把学视为知识对象,因而其学研究倾向于客观考证;二是把学视为审美对象,因而其学批评倾向于审美批评。这两个转向既体现出在梁启超早期学思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功利主义学观的谈化,也展示了20年代中国学研究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黄婧 《文教资料》2012,(31):92-93
梁启超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宗旨,使得当时中国的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转型。本文陈述了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从他随时代而变化的教育宗旨到他为教育改革所做的初步尝试,通过对他教育思想的阐述,总结了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并归纳了其给当今教育带来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梁启超早在戊戌变法前就对日本文学有所了解,其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来自于康有为的介绍;其二来自于黄遵宪以及其他的日本朋友的介绍;其三来自于当时发表的与日本社会和文学有关的文章.正因为他在国内时对于日本社会和文学的了解,才使他能够在流亡日本后不久就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寻根”的文化思潮曾喧嚣一时,但因种种局限,行之不远.回族女作家霍达却汲取了这次思潮的有利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寻根”文学的不足,凭借《穆斯林的葬礼》,在达到自己文学生涯顶峰的同时,也对之后的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岁月在喧嚣地叫着过往,不经意间在心里刻下道道伤痕,一滴一滴的血滴汇成爱河,汹涌澎湃。 小时候,你说你不爱我,因为我是女孩。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发行家,他为了编辑出版发行事业可谓呕心沥血。他敢破敢立,实现了以新文化的感召力去启蒙民众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上,使他所倡导的"新民体"的运用成为现实,体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他确立的编辑出版发行原则及思想,催生了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明智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不愧为出版发行界的先驱者之一。21世纪的今天,再学习梁启超的编辑出版发行思想,对促进我国新常态下文化发行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文学启蒙导致了文学的现实化、政治化,而文学的现实化与政治化是实现启蒙目标的必要途径,在梁启超的理论倡导与影响下,晚清文学扩大了题材范围、加强了政治倾向性、突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在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政治化特色,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一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反映商业活动、描述商人世界为旨归的商业文学创作迅速崛起,在从边缘到中心的商人世界的叙事变革中,表现出具有叛逆与超越性的审美创造性,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