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现场短新闻,通常是指记者、通讯员及作者在深入现场采访时写出的现场新闻。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使读者犹如亲临其境,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那么,怎样写活现场短新闻?笔者认为:写活现场短新闻,应该把握好现场短新闻的三个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3.
基层通讯员扎根在基层一线,肩负着长期为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稿件的任务,但在写新闻报道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新闻稿件该写什么、怎么写?投稿成功率一直不高.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写作体会,建议基层通讯员写好新闻稿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上蔡县东洪乡教师王立业来信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当新闻单位的通讯员?能发给通讯员证吗?对通讯员写的稿件会不会优先采用? 王立业同志: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因此,人民群众给报纸、电台写稿写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种民主权利。我们知道专职从事采访的记者很少,而每天发生的新闻却很广泛,要及时传播读者关心的新闻和信息,这就要依靠亲  相似文献   

6.
1986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大报相继刊登了反映塔里木成就的多幅照片,照片的作者是农一师优秀通讯员曹启文同志。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曹启文同志,为什么能成为优秀通讯员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勤奋。早在四川家乡时,曹启文就学着为党报写稿。进疆以后,他先后为自治区、地区报纸写过新闻,为文艺刊物写过小说。“文革”中他受到诬陷,直到  相似文献   

7.
短,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新闻真的短下来、多起来,光是要求记者、通讯员多写不够,编辑还要注意多编多发。怎样编写短新闻?  相似文献   

8.
我是泰州市邮电局退休职工,今年71岁。从1982年7月退休到现在,一直坚持写稿。在近8年里,被市以上新闻单位用稿1700多篇。连年被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有人问:你在一个县级局,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稿件?我有一个宗旨,不论做什么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要  相似文献   

9.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0.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1.
怎样抓点子     
射击训练中命中率较高的射手,诀窍在善于“选靶子”;新闻写作中命中率较高的作者,诀窍在善于“抓点子”。会抓点子的作者,可以成为出色的记者、优秀通讯员。到底怎样抓点子呢?我有如下十条体会: 一、抓党委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的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记者、通讯员是党的耳目,他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做好宣传。谁能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刘宾雁谈记者要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一、记者、通讯员最关键的是要有新闻洞察力表现一个记者、通讯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技巧的好坏,而是看他洞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何。通常的说法就是“新闻鼻”敏感不敏感。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洞察力对记者、通讯员来说,便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敏锐的新闻鼻,抓不住问题,纵有腾挪闪跌的文法,也很难写出好作品。记者,通讯员具备特有的对新闻问题的洞察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五点:能看到一点别人还没有看到的东西;能想到一点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能说出一点别人还没有说过的话;能写出一点别人还未写过的问题;能提出一点有自己独到之处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6)
行政“三陪”也堪忧赵德铭这是一篇通讯员写的读报札记,先后获得陕西省好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并为中宣部新闻局办的《新闻舆论动态》摘要转载。可见,佳作美文不仅文化名人、报坛大手笔能写出来,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来...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16.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一直把《新闻与写作》作为辅导通讯员的主要材料,并由县委宣传部出钱,每年订30份左右赠发给全县骨干通讯员。广大通讯员以能得到一份赠刊为莫大奖赏。怎样才能写好消息?怎样才能写好通讯?怎样才能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业余通讯员一见面就会向我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县委通讯组的几位同志,都没进过新闻专业学校,虽说实践中也摸索了一点经验,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说不  相似文献   

17.
记者同自己报纸的通讯员枪新闻,不是好现象。某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的一个同志正在赶写一篇报道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记者。他在向记者介绍情况中,谈了自己正在写的这篇报道的主题和素材,并说此稿将尽快寄给这个记者所在的编辑部,希望能得到记者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这位记者当时没提出任何意见。可是,时隔数日,这个记者却在报上发了同一主题和素材的报道,通讯员那篇稿子被挤到废纸堆去了。事后,这个通讯员从那个县了解到,原来这个记者从新闻科出来后,直奔该县,把这条  相似文献   

18.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从业人员在阅读优秀新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感慨这些题材自己怎么没有想到,有些即使想到了,也写了,但立意总是不高。想想自己脚勤,手也勤,力气没少花,效果却和人家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是编辑,记者,竟有这样大的差异?差异主要在于编辑记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王一 《新闻界》2002,(3):62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层通讯员锻炼成长为专业新闻记者甚至颇有成就的知名记者是不胜枚举的。但也有许多通讯员身在基层,反而感到可以写的新闻越来越少,常有无米下锅的困惑。这种困惑其实多半是由于缺乏新闻敏感造成的。新闻敏感又叫新闻嗅觉或新闻感,是优秀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曾讲过:“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