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话讲得“有意思”,能表现出一个人卓越的口才;把话讲得“有意义”,则折射出一个人丰富的内涵——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2.
解读苏州话     
苏州话的“糯”是出了名的。同样一个“不”字,北方人说起来很是干脆,而苏州人讲起来是“勿要”。这样东西好吃,苏州人就说“好吃是好吃得来”,听起来就非常的柔软和好听。为何苏州话软?主要是苏州话里极少有卷舌音,不必卷起舌头说话。苏州话虽然音调较软,但好多话说起来辨音不准,苏州话里赵与曹同音,孙与申同音,李与吕同音,周与邹同音,吴与何、王与黄同音,因此苏州人提到自己的姓,多半要说明字形,如“草头黄,三划王,走肖赵,曲日曹,口天吴,古月胡”等,否则苏州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苏州话里有许多用词,喜欢重叠,这一方…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有句名言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句最简单的话 ,准确地概括了大师的艺术美学思想。由此 ,我想到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清 ,太清学生容易“水过鸭背 ,忘得精光” ;也不能讲得不清 ,不清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所谓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 ,就是要讲在“讲清与不讲清之间” ,或者说讲在“太清与太不清之间” ,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把课讲清了不好 ,不讲清了也不好 ,要介乎“清”与“不清”之间才好。避开两端 ,取其中间。讲得模糊一点 ,朦胧一点。模糊中…  相似文献   

4.
古今 《学习之友》2006,(8):27-27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是说,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必须坚韧不拔,遍尝人间之苦。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比如“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等。这些话,从劝人不畏艰辛、努力上进的方面讲,自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任何道理都要掌握一个度,否则哪怕是说好话,做好事,一走极端,都容易变味。  相似文献   

5.
1.Hecuthisfatherdeadinthestreet.误:他把他的父亲杀死在街头。正:他路遇其父却佯装不见。析:cutsomebodydead是习语,意为“不理睬,假装没有看见”。2.Allofthemcan'tspeakEnglish.误:他们都不会讲英语。正:他们并不都会讲英语。析:all,every,both等与not连用,表示“部分否定”,如果要表示“全部否定”,应用no,none,neither等词。如:“他们都不会讲英语”可以说:NoneofthemcanspeakEnglish.3.Hewouldbethelastmantosaysuchwords.误:他是最后一个说这类话的人。正:他决不会说这类话。析:句中的last不是表…  相似文献   

6.
<正>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样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这样才会有人“信”。下面笔者就以梁晓声的《第一支钢笔》为例,解读这两个要旨。一、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能把它讲得令人拍案叫绝,有的人则会把它讲得令人昏昏欲睡,诚可谓“故事人人能讲,各有高下不同”,这取决于讲故事者叙事技法的高下。莫言为什么能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凭借的正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的叙事技法。一条床单裹在身上怎么看都不雅,但经过设计师摆弄,就能成为一件新潮的时装。这个“摆弄”在“讲故事”中就是叙事技法。  相似文献   

7.
辞格运用的规模优势安徽/邵名尉学习语法的目的在于把话讲得对,学习修辞的作用在于把话说得好。语言表达上的“好”有雅俗之别、程度之分。这种区别主要决定于辞格运用的质与量。质佳多的修辞一旦形成规模,就会具有巨大的优势、惊人的效果,使作品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具...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论析了“看你累得”、“那天把我气得哟”、“他们俩好得哟”之类带“得”的半截子话,归纳了这种半截子话的构成格式,语用功能和使用条件,并分析了它们和“省略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点“睛”去“足”○湖南谭述良我们常常把文章中写得十分生动精彩的句子,誉之为“点睛之笔”,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把文中那些多余的话,贬之为“画蛇添足”,那些话读起来使人觉得别扭,不是滋味,无疑是弄巧反成拙了。怎样运用点睛之笔呢...  相似文献   

10.
当老师     
七岁那年,我有过一次当老师的经历———教爷爷念拼音,纠正他的发音。我爷爷是连云港人,后来在东北生活了很多年,最后在南京定居。所以,他说起话来就有点南腔北调,连云港人以为他讲东北话,东北人以为他讲连云港话。爷爷年轻的时候,闹过一个大笑话。那时候,爷爷的一个同事要去外地出差,爷爷便托他买只“平锅”,结果,几天以后,那个同事不远万里辛辛苦苦给他带回来一大筐“苹果”。这件事一直到现在还被家里人当成笑柄。几十年过去了,爷爷的口音还是怪怪的,把“勺子”说成“刷子”,把“热死了”说成“噎死了”,真让我受不了!于是,我痛下决心,一…  相似文献   

11.
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讲故事不仅是文学家问鼎“诺奖”的利器,而且也是广大中学生作文的入门功夫。讲故事的要旨有二:其一,你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才会有人“听”;其二,你要把故事讲得合情合理,才会有人“信”。《唐家寺的雨伞》的作者可谓深谙其中之理。  相似文献   

12.
《好同学》2004,(4)
有些人“无话可说,却一直在说”,也有些人“有话可说,却说不出来”!唉!这两种人不都是很可悲吗?然而,我们都应该学习,做一个“有话可说”,而且“说得极好、极棒”的人!  相似文献   

13.
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出现了一种情况:有部分同学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十分流畅,讲的挺多,并且能体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写话中却只能写出一句话,或者出现没头没尾的状况。任课老师评价我们班学生的“童言童语”特别有趣,常常能逗他们开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写话水平却让人担心。怎样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童言童语”用文字表达出来,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人们爱用比喻的方法把那些受人豢养并帮人作恶的人称为“走狗”,这是骂人话,很难听。其实,走狗原先是个有赞誉意味的词,古代的“走”是走得很快的意思,走狗便是“走得极快的猎狗”,是上等狗。《史记》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说,把走狗与良弓相对,用来指良将韩信,显然没有贬义。可现在为什么把这个好词降为鄙视之词了呢?这要从狗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变化说起。  相似文献   

15.
相传,有一个牧民临终前对他的三个儿子说:“我有17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不能把马宰了来分.”说完这些话。老人就去世了.兄弟三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分法.他们聪明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陕北方言     
都说陕北话土,乍一听来,的确土得掉渣。闲来拾得陕北话的只言片语,细细咀嚼,方才品得其中韵味无穷。陕北人说话特别讲究文学色彩,把饺子叫“扁食”,把耍社火叫“闹家什”,把过年凑热闹叫“聚红火”,时间太晚叫“有时光了”,如果花了不该花的钱后悔得直呼“撂钱没撂响”;丈夫形容妻子耍小脾气是“使性掼打”,妻子埋怨丈夫做事没条理是“瞎天墨地”;形容管不了孩子又得顺孩子会无奈地说:我“顶待不下”;办了错事时直叹气:唉。“做过了”(做得过头也正意味着糟糕了);他们称老人去世为“失迹”、“老溘”,走完了一生在世上失…  相似文献   

17.
厌烦按钮     
<正>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上课时学生给讲课的老师“打分数”。每张课桌上都有一个“厌烦按钮”。如果某个学生认为课讲得没有趣的话,可以按那个专门的按钮。他一按,教室后面的一盏灯就会亮起来(每个人在后面都有一盏灯)。讲课者能够根据灯光了解自己讲的课有趣还是无趣。但讲课者并不会知道是哪位学生按的按钮,因此学生可以完全“诚实”。  相似文献   

18.
夏飞文 《山东教育》2005,(17):61-62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19.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 ,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 ,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 ,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 ,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 ,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学生突然这样说。“是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老师怎么古怪了?”我没有打断学生对我不明不白的评价 ,坚持让学生把话说完。“老师 ,您曾经跟我们讲过 ,您敢上树打枣 ,敢一个人走黑路 ,我觉得您很了不起。可今天早读时 ,当我们全班同学眼看着风将要把门吹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