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翻阅一九八三年《中学语文》,偶见第九期上《报刊文萃》栏里有《释‘粪’》一文。该文作者认为“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的“粪”应作“弃除”“扫除”讲。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粪”作“弃除”讲的本义不大用了,何况这一句“粪”字后边还紧跟着一个“土”字,构成了“粪土”这个词。据我所知,最早使用  相似文献   

2.
安平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一词,课本注为“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很多有关毛泽东诗词鉴赏的书也大多如此注解。我认为,这个注解不够准确。万户侯是汉代的封侯,食邑万户,后借指功名富贵。这里的“万户侯”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并且,在这里把军阀、官僚看作是粪土,在道理上也讲不通。军阀、官僚怎么是粪土呢?更为重要的是,从语法上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一倒装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当年粪土万户侯”。意思是,毛泽东和他的少年同学,“风华  相似文献   

3.
“粪土之墙”的“粪土”是一个动宾结构,义为“掉落或扫除尘土”,由此引中出“脏土、秽土”,进而引申为“鄙贱下劣的事物”或“形容恶劣的环境”;“粪”指“粪便”义,是汉代以后才产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不能理解为动词“鄙视”,它只是名词的意动,即“把……当作粪土”。  相似文献   

4.
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位诗坛巨匠,其诗词篇篇都是振聋发聩之作。主席笔下喜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5.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6.
“烽火戏诸侯,倾国得一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狼烟四起”。典故、诗文、词语中的这些“烽火”“狼烟”到底如何解释呢?翻开各种语文工具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解释为:“烽烟”就是“狼烟”,狼烟就是边疆烧狼粪以报警之烟。查《辞海》“狼烟”的解释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言,狼粪烟直,烽火用之”。《中国古代史演义》中也有一段关于狼烟的描述“那烽燧是用狼粪作燃料,在山顶上筑成高高的圆柱模样  相似文献   

7.
叶落归根,说的是返归本源,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归宿,也多用来借指流落他乡客居异地的人终究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叶落归根”可以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由来已久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叶落归根”一词最早见于战国《荀子·致仕篇》:“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回,漩流。树,树叶。粪,施肥。本,树根。意思是说,水深了就有漩流,树叶落下来,可以做树根的肥料。如果说“树落则粪本”和“叶落归根”字句上还有不小差别的话,那么《汉书·翼奉传》注的“叶落归本,水流归末”,已和现今的字句大体一致了。《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五:“众曰:…  相似文献   

8.
壮美豪情——毛泽东时代伟人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其诗词“豪放”。这是用古典诗词写现代题材最难的一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这是一种词人的抱负,即毛泽东欲刻意使古老的长短句老树发新枝,以承载起完全不同的精气神。他习惯以巍峨之词表精英之情,于个中微妙的转换,微言大义。其诗词言志。我们不妨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他的《卜算子·咏梅》作一对比。陆游的《咏梅》,托梅言志…  相似文献   

9.
周正逵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教学指导书》把“暮”与“囚”归为一类,为会意字。笔者觉得此说值得商榷。理由如次:一、“莫”与“暮”是古今字。翻开《说文解字》段注,仅能查到“莫”字,释为“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会意”字。而《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把“莫”当作“暮”的本字。而且它们都是把“莫”与“暮”从意义上当作同一汉字来解释的。“莫”与“暮”音同义近,当属古今字,即“暮”是由古字“莫”分化出来的今字。这种  相似文献   

10.
也谈“除”     
王海根同志《古代汉语反训举例》一文(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七九年第三期)中将除官之“除”解为授予之义,这是对的。但是,认为除官之“除”为“除去”义的反训则不妥。古书中除某官即授以某官,白居易《除苏州刺史》:“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可证。然“除”字,沈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日报》1995年8月4日的一则新闻标题是:《灯火阑珊话节电》。关于“灯火阑珊”的状况,文中写道:设施豪华的“轮廓灯”、“霓虹灯”、“各式吊灯、顶灯、壁灯、串灯、地灯……”把星级饭店“装扮成水晶宫、七彩城”。无独有偶。1996年2,月27日北京电视台(2)《天津一日游》节目的结束词,是一段深情的话:  相似文献   

12.
对《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一词,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都这样注解:“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从这一注解中不难发现,它只是讲明了“粪土”的用法,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并没有解释出具体意义,显然注者是将“粪土”理解为现非常用义,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射技高超、智勇双全、廉洁爱士,却因命途多舛而被迫自刎。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结合选文谈谈笔者的浅陋见解。文章第一段结尾借汉文帝口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句话的翻译是:"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里值得说呢!"汉高祖打天下时  相似文献   

14.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16.
1878年,《反杜林论》第一次出版。恩格斯在书中这样表述了唯物史观的结论:“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到了188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中,恩格斯把这个结论修改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反杜林论》第24  相似文献   

17.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增妖娆。”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施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娇娥:唐寅《美人对月…  相似文献   

18.
独立寒秋《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独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激扬文字”的“激扬”,典出何处,颇有争议。现就此三者谈谈我的看法。《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一向被解释为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一人旧地重游。照字面讲,这样解释并不算错,然而经此一解,诗的意境便泯然不见了。如果了解了“独立”一词的出典,再读这三句,便会觉得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19.
1.为什么不宜把除法的意义分割成“等分除”和“包含除”?《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表内除法的教学基础与起点。由于乘法中两个因数的实际含义不同,所以,作为乘法的逆运算的除法,在应用上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即求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东”是“東”的简化字。“木”中有“日”,意为太阳从树林中升起。古人就把太阳出来的方向叫“东”。“西”篆书写作“”,是“栖”的古字。《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古人把太阳没落的方向叫“西”,与“东”相对。这样“东”、“西”作为方位名词被固定下来。正如《史记·历书》上所说“日归于西,起明于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