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超 《宜宾学院学报》2006,6(2):107-108
“良人”的词义在古代有很多意义,但我们在普通高中教材《文言读本》中发现,其上册《土番间乞食》对“良人”注释有误。我们对“良人”的词义进行了一番探讨,并拟出了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交代”词义的引申脉络,探讨了“交代”与“交待”的混同原因,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词典》对“交待”的不同处理,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妨以《国语词典》为借鉴,对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俗成”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积极地规范。  相似文献   

3.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4.
郑宏 《现代语文》2010,(7):42-43
近代汉语“叫”字被动句长期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尤其在由使役句向被动句的演变机制上,多有学者讨论。本文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近代汉语“叫”字被动句的来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叫”的使役动词义和“S+叫+N+VP”的句式结构在“叫”字被动句的来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散文”、“对史”是《广雅疏证》用以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关系的训诂术语。《广雅疏证》中“散文”共用了26次,“对文”共用了29次,涉及的同义词共31组。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了所有这些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关系和差异状况,条分缕析地进行具体说解,将会深入理解“散文”、“对文”这对训诂术语的性质和用法,并对进一步了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有关同义词“有同有异”的词义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2008年7月6日《羊城晚报》上读到一则消息.题目是: 大学女生喊楼表白被杂物砸伤 引发两系男生斗殴 起初不知“喊楼”是何意,看完新闻才知“喊楼”是近年来流行于大学校园的一个新词语,新闻中有一段话作了诠注:  相似文献   

7.
周勤 《宜宾学院学报》2005,5(8):83-84,87
本文《晏子春秋》中“刷”的用法、词义入手,分析了诸如“梳”、“义”、“穿”、“戴”等一系列词语演变的轨迹,探讨了在词义缩减中人们的思堆联想在义住和义素两个层面上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着”的虚词义用法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其用法和词义复杂多变。笔者选取《西游记》中的虚词“着”为对象.对其使用状况和语法特征作了较为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从汉末至明中叶.“教”一直是口语中最常用的使令性动词。后来,随着“叫”的广泛应用,“教”逐渐衰落,最终被“叫”取代。这主要是由于“教”在词义来源、语法形式、尤其是语音上的局限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从"耍子儿"谈《西游记》中的杭州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来看,《西游记》所运用的基本方言应是宋元明时期的杭州吴语方言。作品从“成人童话”的特点出发,选用了大量杭州“儿尾”方言,其中特别是重点运用了“耍子儿”这个杭州“儿尾”方言。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12.
我叫闫锦秋,户口本上也是.不过,在家里,都不喊我这个名字.喊我什么呢?还不止一个,听我——介绍吧. 奶奶说,我刚出生的时候,头发很少,看过《三毛流浪记》的爸爸随口叫我“毛毛”.从此“毛毛”就成了我的乳名,不过奶奶对“毛毛”这个名字似乎并不感冒,按照她的意思,她就一直叫我“宝宝”.据说给我入户口的时候,户籍阿姨问我叫什么名字,奶奶说:“宝宝——”,爸爸说:“毛毛——”.  相似文献   

13.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时代赋予了“宅”字新义。本文从“宅”字的词义衍生模式的特点、“宅”的词义演变和词性以及“宅”字新义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宅”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语·吴语》对于吴国史事的记载不如《左传》丰富,也有较多的歧义,与《越语》所载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黄池之会主盟者、夫椒之战发动者、越王勾践战败后如何遣使求和等问题上,这些歧义和不同体现得更加突出.近年问世的与吴国史有关的出土文献印证了《吴语》所载近乎历史的本真.《吴语》虽非典型的“语”体文,但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就电大《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词义”问题进行探讨,从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例字归属等三个方面入手,经过分析引证,指出了归属不当等不足之处,阐述了合理解决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对近代汉语断代方言词典《明清吴语词典》疑难语词的释义进行商榷。文章列举"喝水成冰""护孩""黑漆皮灯笼""花斑斑"等十余条,从探求词义的理据来检验证明其失误与正解,以期对该词典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叫"字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中“叫”有叫请义、使役义、被动义和处置义,文章把使役义分为使令和容许两类。使令义来自叫请义,容许义来自使令义;被动义来自容许义,而处置义来自使令义。今河南方言中大多还保留着“叫”的这几种用法,只不过容许义、被动义“叫”与使役义、处置义“叫”在声调上往往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离骚》"落英"词义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飞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50-51,59
《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中“落英”一词,历来有不同解释,该文根据词义、诗意、语言的社会性以及菊花的类别等方面,论证“落英”应为“飘落的花”,而不是“始开的花”。  相似文献   

20.
龙游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属吴语处衢片。塔石方言也叫“北乡话”,为龙游北片的代表性方言。拳文描述龙游塔石方言动词的体貌,分别从完成体、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七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