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13、14世纪世界戏剧艺术高峰的元杂剧,其艺术审美上的特点和优点是开掘不尽、言说不完的。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元杂剧最具其时代、文体特征并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本色、当行和蛤蜊风味这三个方面的粗浅探讨,以期得到广大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一、本色。何谓本色?历代论家阐释的着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我们似乎正可以从其各自的独特角度和问题层面的精辟剖析中,归纳出元曲所崇尚的本色这一艺术审美特征的丰富内涵。臧晋叔在为他自己辑编的《元曲选》所作的两篇著名序文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  相似文献   

2.
杨宁 《天中学刊》2009,24(4):84-86
元杂剧作品中的僧道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这样一种世俗特征的出现,是元代僧道世俗化在元杂剧作品中的真实反映,是"惟灵是信"的实用主义民间宗教观在元杂剧中的自然流露,更是由戏曲艺术娱乐性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以本色为上,有本色则自成高格.”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突出“常态真实、书声朗朗、咬文嚼字、读写链接”等,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更成为一种“真”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谈谈《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  相似文献   

5.
《降桑椹蔡顺奉母》是元杂剧家刘唐卿的作品。通过排比分析综合相关史料得出,刘唐卿生在胡贵汉贱的时代。该剧的主要思想是宣扬儒家的孝道,其主要的艺术特征为:合情合理的矛盾冲突,平淡无奇的故事结构,字字本色的戏曲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曲词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经验,大量吸收、加工和提炼了当时鲜活的生活语言,善于运用各种语言修辞艺术,开拓了我国丈学语言的新天地,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富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它与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经典” ;本文对元杂剧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 ,尤其是通过和西方戏剧的比较 ,论证了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进一步指出元杂剧对后世戏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悲剧性艺术魅力的作品,包含情节设置的艺术魅力和悲剧魅力之亲情永恒,以及在悲剧中表现出崇高的人格艺术魅力,并且剧中隐含着阳刚之美与正义之美。在这样的悲剧中,人们信奉的忠、孝、仁、义等人格仍然魅力四射,从而呈现出中国式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各类教学参考书中,都强调《窦娥冤》的情节结构、思想特色及其鲜活的人物个性、本色的语言风格,而且将其作为关汉卿甚至元杂剧的代表剧目来定位。毋庸置疑,《窦娥冤》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窦娥冤》入选课本更多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反抗性、人民性。至于它在元杂剧中的代表地位则值得商榷——《窦娥冤》实在很难胜任元杂剧代表的角色———近年来高中语文课本又补选了另一部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人们现在对《窦娥冤》的评价是建立在新的批评准则之上的,而实…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悲剧戏更是元杂剧中的精粹.近十年来,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元杂剧悲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综述分别从悲剧形象彰显悲剧精神、中和之美消解悲剧情节、淋漓尽致铺洒悲剧人生等方面概述了近十年元杂剧悲剧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