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大崛起;90年代,新闻报道运用西方的量化统计方法,出现了精确新闻;进入21世纪,民生新闻又大发展。本文试图对这三种报道方式做出评述,以窥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报道方式的重大革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环境新闻: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新闻前哨》2005,(2):45-46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新闻报道领域日益拓展,报道内容日趋丰富,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报道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总体来看,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一些环境新闻报道看起来还是沿袭20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思路,而较少反映环境与发展方面真正前沿的思想和进展。其实,自第一次环境运动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由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转变为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我们的环境新闻也应顺应环境观念的深化,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报道发展到今天,报道形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要地说体现在由过去单一的一分钟新闻发展到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组合报道……报道形式更加丰富,电视的优势较之其它传媒更加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这其中组合报道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更能发挥电视优势的全新报道方式。一、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概述电视新闻组合报道是:围绕一个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报道的组合。它既可以是单条新闻的放大、扩展(消息+背景),又可以是多条相互关联的新闻的有机集合,从而做到对这一新闻主题或新闻事件全景…  相似文献   

4.
面对农村中出现的问题,农业新闻迫切需要改革。 农业报道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供需矛盾基本平衡;二是粮食市场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减缓,农民负担过重;三是农民在结构调整中表现出的一种茫然,不知道该种什么才能赚钱;四是农民还没弄清国内市场,又要面对国外市场。 面对这些情况,农业报道也有些无所适从。 第一,以往农业新闻的热点正在消失,新的热点正在形成。以往每到粮食收割季节,各新闻单位的农业记者就纷纷到主要生产粮食的地区进行全方位报道。但是,近几年新闻单…  相似文献   

5.
宋奕 《视听界》2010,(6):89-90
如果说,电视新闻栏目从名牌到品牌打的是一场"攻坚战",那么,电视新闻品牌的提升则是一场"持久战"。 一、由"量"到"质",体现新闻内容的深刻性 新闻的特点为"短、平、快",即篇幅较短小、报道手段较平实、报道速度较快。目前江苏大多数电视新闻品牌栏目都遵循这一原则,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道最多的消息。这既体现在主持人语速的紧凑、快捷上,也体现在每条新闻的时长越发缩短以及画面剪辑的节奏变化加快上。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新闻改革的推进,我国新闻在报道方式的应用、载体形式的选择上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90年代以来,有关新的新闻文体的出现兴盛起来,各种相关理论研究频频出现,民生新闻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带动新闻环境转型的大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贴近  相似文献   

7.
熊玮 《新闻窗》2013,(3):24-25
在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众多媒体和报纸版面上,甚至是电台广播、有线电视新闻栏目中,以连续性报道形式的消息类新闻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连续性报道的出现及实践,既满足了受众对事件新闻发展过程深度、广度和时新性的要求,同时也克服了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等一些报道类型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渐渐成为了报纸新闻采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的产生虽然晚于报纸、广播新闻,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位于电视业发展的前沿,站在电视业改革的潮头,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闻受众市场上,报纸、广播、电视三方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到了1999年,电视赢得的市场份额上升到近一半,独领传媒风骚。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复关尘埃落定,网络媒体诞生,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迅速发展全面挑战着电视新闻媒体,与电视争夺着观众。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信息高度聚积,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  相似文献   

10.
段勃 《新闻知识》2007,(11):86-87
电视消息是以电视为媒介,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实进行迅速快捷、简明扼要报道的一种文体。电视消息可以分为活动图像新闻、口播新闻、图片组合新闻、现场口头报道、简明新闻、综合新闻、新闻特写等种类,其中活动图像新闻和现场口头报道应用最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深度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还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不同新闻媒体对深度报道的诠释各有不同。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  相似文献   

12.
杨晓光 《新闻窗》2011,(3):70-70
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报业掀起了一股深度报道的热潮。随着电视采录设备的更新,广播电视新闻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电视与报刊的竞争也将目光投向深度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深度新闻调查节目《60分钟》成为热门节目。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节目。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的崛起除了时代背景与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外,也是报纸上“平面报道”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20世纪70、80年代之前的报道中,大多是终结式、孤立式、概念化的“平面报道”。“平面报道”对新闻事件采取的是简单照相的方式,割裂了事件本身的内在联系,冻结了事物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业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读者在一方面了解自己身边事的同时,也对外界的新闻渴望有深入的了解,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在质上和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同时,由于报业的超速发展以及电子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也使得地方性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每天最便捷的获取新闻的渠道——地方性报纸,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拾人牙慧、报道没有深度、不全面等等,国际新闻报道渐渐成为地方性报纸的一个弱项。  相似文献   

15.
刘淑敏 《今传媒》2014,(1):41-42
先进典型人物报道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不变的主题,在我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在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发展了七十多年,历经挫折、困顿与迷失,但迄今依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2009年《新疆日报》先进典型人物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更好的报道新疆地区先进典型人物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消息作为纸媒新闻的主体,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写作方法与所表现的内容在新形势下也非常有必要去揣摩受众的口味,并为受众烹制出具有意境美的精神食粮。那么如何使消息作品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18.
许英 《记者摇篮》2005,(6):18-18
在中国近代报纸发展初期,评论就与消息、通讯并列为报纸三大报道品种。报纸以传播新闻为主,同时也是舆论纸,既要反映社会舆论,还要及时评价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艾臻 《新闻通讯》2014,(5):50-52
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本质是传统纸媒的新闻采编力量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相结合。媒体融合要求传统报业的新闻报道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革: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善于使用数字技术采写新闻、善于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善于与受众开展密切的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多媒体新闻、数据新闻、博客新闻、公民新闻、聚合互动新闻、“群体外包”式报道。这预示着媒体融合将促使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以下的创新发展趋势:从运用事实报道到运用数据报道,从报社专属报道到受众参与报道,从媒体立场报道到个人立场报道,从图文并茂报道到多媒全息报道。  相似文献   

20.
从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各地媒体在定位、报道内容,加上采编人员的素质和对新闻价值判断上的趋同化,不少媒体出现新闻同质化倾向.在编排手法、版面风格、新闻报道重叠和趋同等众多新闻同质化现象中,对同一题材的相同报道,是新闻同质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令读者厌烦的一种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