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及媒体行业的快速更迭,批评话语分析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待细化。本文介绍了批评话语分析和新闻标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并对新闻标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进步,话语分析也在不断发展,学术界对多模态语料进行了话语分析。中美政治漫画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多模态语篇,一般以杂志与报纸等形式出现,它在当前时代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分别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对此,笔者从多模态话语概念出发,论述如何判断多模态话语,中美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最后对中美政治漫画的多模态话语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与批评话语分析不同,积极话语分析以积极友好的态度,强调通过话语分析构建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中国临危不惧,快速应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不少国家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决策和行动表示高度赞赏并且支持同中国合作展开抗疫工作。结合这一全球合作抗疫的友好社会语境和各国对中国表示肯定的积极文本语境,本文从评价理论出发,以态度系统搭建分析框架,以各国对中国抗击疫情的评价话语为研究语料,围绕"积极话语是什么""话语传递的态度意义是什么""话语建构的中国形象是什么"三个问题展开积极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腐女文化开始从虚拟空间兴起,并引起了亚文化研究者的注意。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发现腐女采用隐喻等话语策略,社群式的话语生产和消费、修改传统性别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起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网络腐女文化话语体系说明女性网络亚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活跃和复杂。  相似文献   

5.
<正>截至2015年底,全球已有500所孔子学院,仅美国就有109所,是全球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但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的"签证事件"和2014年的"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事件"对孔子学院在美国及全球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2004-2015年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中国已在全球建立了四百多所孔子学院,发展极其迅速,但因各国文化背景、接纳程度不同,孔子学院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针对这一跨文化冲突,本文以芝加哥大学终止与孔子学院合作关系为主题,通过Yahoo News搜索到9月25日至10月15日8篇相关新闻,并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CDA)研究新闻文本,发现美国对此新闻报道的几个显著特征:1)新闻图式以交代事情背景为主,但指向意义明显;2)多引述他人言语和例证,较为客观,但叙述角度单一;3)措辞意义对比鲜明;4)政治联想思维突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中国在世界范围布局的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戏曲目录体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中很重要的一种批评文体。它勃兴的原因在于:戏曲的兴盛为剧目的著录奠定了基础;彰显盛世芳华的需要;为戏曲作家树碑立传,抬高戏曲作家、作品社会地位的需要;戏曲自身繁荣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范小娟 《文化学刊》2011,(6):148-150
对"言外之意"的推崇几乎贯穿在整个中国古典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这种言说方式说明古典批评并不是封闭的,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开放性和未来性,因为"言外之意"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后世批评者对传统批评的重新解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保留了进一步批评的可开发性、可挖掘性。当代批评者通过立足于自身的时代环境,运用多种角度和方法对古典批评进行新的阐释,在这一过程中,古典批评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实现了自身的当代化。而古典批评的当代化是实现"古今对话"的基础,这也是建构一个充满多元化、包容化的健康的当代批评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生态话语分析注重研究语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近年来,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的生态话语分析越来越多,然而以往多数研究针对及物过程参与者角色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忽视了小句过程语义表征的复杂性。因此,该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指导,综合利用经验意义系统中及物分析模式与作格分析模式,建立起及物—作格综合分析模式,进而在“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下,结合过程语义分析,建立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综合模式。最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两篇生态语篇为例对该模式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该分析模式的合理性和实操性,并揭示各生态语篇所含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后半叶,文学经典的研究批评必须面对媒介语境,已经成为一个显性事实。其中,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学科现代性媒介批评方式,是对文学经典文本在新时空环境中的重新认识与延伸拓展。从深层次上讲,电影改编可以让社会大众直观文学经典的传播学特性,知道文学文本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特殊范围之内的物质实体,而是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与可变形式;从而树立起一种新的观念:文学经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每一时期、地域人们的阅读接受、批评思想融入文学文本之中,形成经典性与现代性的交融;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也是在批评对话中的"浴火重生"。现代性语境中,电影改编所体现出的比较文学视域与跨学科背景能有效促进对话关系的建立与批评思想的落实。从而,在现代性的学术平台上建构电影改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理论思考和美学批评,并进一步加强对文学经典文本的内涵丰富与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选取马里亚诺·拉霍伊(Mariano Rajoy)2011年在西班牙人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和习近平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作为话语分析语料,从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本身的语言结构出发,旨在区分西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基础上,在语法和语境两个层面对西班牙和中国政治话语中的人称指示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交流手段呈现多模态化趋势,人们意识到话语意义很大一部分是由非语言特征实现的,而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话语分析方法不再能够做到充分全面。由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研究重心从纯语言研究转向其他表达意义的符号资源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模态话语分析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相关应用研究不在少数,但对此进行综述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着重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前沿应用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对今后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高频率使用某些词汇或短句,从而广泛流行开来的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也是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对象,而现有的研究却很少关注其身份建构问题。本文在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运用评价理论对2020年与部分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以帮助人们发现其背后反映的积极含义和建构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正在底层逻辑上,国际传播是全球人类不同族群间交往的一种媒介化知识呈现,是不同主题以媒介语言,依托特定传播技术路径,形成知识对话的过程。在长时间历史进程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与舆论沟通等形态系统不断进步并进行充分调试,形成了当下全球对话状态。对中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观察更多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经验性材料而展开。虽然舆论与沟通的状态和两国间交往实践与真相有一定差异,再加上两国国内政治和舆论的多重考量而显得更加复杂,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呈现两国主导政治力量的彼此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二是文化学的认知。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便是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文化的传入及其影响。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天下观"发生初步解体,一种新的世界意识或世界观开始形成。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为切入口,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实际选择最优发展路径。旨在为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梳理思路,丰富农民健身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表明,山东省农村体育文化主要面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健身意识薄弱和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等困境,笔者建议选择改善机制、优化管理、提高农民健身认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路径促进山东农村体育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多文化和高信息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的理论成果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尤以生态系统理论及动力系统论对此做出的贡献为大.文章旨在解释两种理论在面对信息负荷和多文化背景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力华 《职业圈》2007,(7X):9-89,93
多文化和高信息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的理论成果分别对此进行了探讨,尤以生态系统理论及动力系统论对此做出的贡献为大。文章旨在解释两种理论在面对信息负荷和多文化背景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先霈先生提出的圆形批评立足传统的文化语境,以对文学的丰富阐释为旨归,其阐释的丰富性体现的正是"圆"之完备与周全之意,即一种圆观、圆览的批评形式。圆形批评非常注重对中西方阐释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从文本的层面出发,积极挖掘文本各个层次的丰富意义,且倡导一种从"语义循环"到"解释循环"的圆形"阐释圈",力求达到阐释的"圆照之象"。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两方面的异同。隐喻概念系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文化隐喻翻译极其困难。为了解决文化翻译的难题,该文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文化特征、隐喻的起源、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化隐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