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的话语权从话语角度对历史进行独特阐释,并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使得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的人的历史以微观叙事的方式展示出来。托妮·莫里森在其《最蓝的眼睛》等作品中,以微观叙事代替宏大叙事,为黑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争取话语权,书写属于他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命运。在人生的道路上,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莫里森曾坦言,佩科拉这一案例的极端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伤残并制造伤残的家庭。本文利用鲍文家庭系统理论解读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旨在呼吁广大读者对原生家庭的影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4.
在《行动纲领》草案中,列出了12个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即:有关妇女的贫困、教育、健康、暴力等。其中,妇女摆脱贫困化被列为大会首要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世界人口中,20%生活在绝对贫困中,这些人中的70%是妇女;全球2700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文坛享有威誉,"作为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为20世纪美国文学树起了又一座丰碑"。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通过描写三代黑人女性的生活及情感经历,再现遭受性别、种族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和谴责了父权观念和殖民压迫。本文基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造成女性孤独的内外部原因来探索黑奴叙事文本中孤独女性的出路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共创作了11部小说,均是描写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这些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与人物描写,把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与白人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困境,引发了社会对黑人生存现状的共鸣,从而奠定了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武帝众后妃的事迹,通过阅读史料可以了解上层贵族妇女的身份地位。西汉前期上层妇女身份地位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与政治影响中,通过研究《史记·外戚世家》中涉及的后妃及相关人物,可以发现西汉前期上层妇女有较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写作视野基本停留在黑人女性面对男性权利与白人种族的压迫上面。她的小说《天佑孩童》也具备这样的色彩,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是众多黑人女孩成长的缩影,从黑人女孩被虐待到最终挣脱了社会与内心的束缚,过上幸福生活。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法写了黑人社会中爱的缺失与证据。本文从黑人社会的几个维度分析了造成黑人女孩缺乏关爱的因素,最后又分析了小说给黑人女孩指出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摘     
“北京精神”的胜利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9月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之众参加了这次世界瞩目的会议和与之并行的1995年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大会通过了进一步加强执行《内罗毕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北京宣言》。旨在用最精炼的语言把《行动纲领》的内容传达给全球每一位妇女的《北京宣言》做出了如下保证,即与会者所代表的各国及各组织将“毫无保留地致力于解决那些限制条件和障碍,从而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地妇女地位并赋予妇女权力。”宣言还宣称将本着决心、希望、合作和团结的精神,立即采取紧急行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书写的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社会中一生的遭遇,是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制度、人性、种族等众多因素对一个女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态女性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宠儿》这本小说,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探索黑人女性在遭受悲惨命运的同时,如何追求独立的人格、解放的意愿以及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5年过去了,该法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影响如何?它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此,全国人大内司委组成若干检查组,到各省检查该法的执行情况。目前,各省人大都根据该法制定了本省的《实施办法》。1992年至1995年,从中央到县的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妇女权益保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行政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就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政府间的世界性大会,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宣言》(简称《墨西哥宣言》)和为实现妇女年目标而制定的《世界行动计划》。《墨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来,作为妇女民间外交主体的全国妇联,围绕国家总体外交,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女性的交流交往,取得系列成果。其所属刊物——《中国妇女》杂志1939年6月在延安创办,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刊名,并赋诗祝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和中国妇女英文网作为中国妇女事业和妇女民间外交事业的窗口,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和中国妇女的发展进步传播出去。从全球的角度看,21世纪最初十年女性媒体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期刊杂志领域,女性期刊占据绝对  相似文献   

15.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走出法兰克福机场,迎面而来一对操美国英语的黑人夫妇,牵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黑人的小孩特别可爱,眼前这个小把戏也不例外:皮肤黑漆发亮,眼睛很大,黑白分明的瞳孔中透着清纯的稚气。鬈曲油亮的辫子在头顶上一晃一晃的。正要擦身而过,瞥见小女孩一手紧紧搂在前胸的洋娃娃。啊,是个黑娃娃!黑漆发亮的脸,黑漆发亮的头发,绣花的袖子里伸出黑漆发亮的小手。  相似文献   

17.
以理查德·艾伦为代表的非裔精英,在18世纪末作为黑人底层捍卫者,为非裔群体争取白人社会的尊重,然而19世纪初却转变为白人的道德管家,要求规范黑人的生活和行为。这主要是由于19世纪初大量涌入的黑人加剧了白人的焦虑,迫使非裔精英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自觉性增强,从而疏远非裔底层群众。  相似文献   

18.
美国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所著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已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译  相似文献   

19.
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妇女,增进中国妇女与世界各国妇女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了英文《中国妇女》杂志(月刊)。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五本英文妇女期刊,它每期刊登有关中国妇女的大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张卓倩 《文化学刊》2009,(6):166-170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妇女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的一大主题。在这个新旧思想撞击的年代,章锡琛在妇女解放道路上奋战了十年之久,曾先后担任过《妇女杂志》与《新女性》的主编,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妇女问题的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章锡琛对《妇女杂志》的改革入手,通过讨论其主编《妇女杂志》和《新女性》时引发的新性道德和“恋爱论”者与“非恋爱论”者的两场论战,来梳理章锡琛关于恋爱、性道德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