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2016》显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大学生就业”两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生毕业数量预计达795万,即将超过800万,未来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重点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当年全国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08.2万人,总体就业率为68.6%;2004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总体就业率为82.3%,但是其中专科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的稳定率和满意率较低。并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3.
常大治 《教书育人》2012,(21):30-31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总体情况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持续上升。据统计,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为115万人,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660万,2009年为610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2011年更达到了历史性的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国高考扩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开始走向大众阶段。此后,我国大学生入学率连年攀高,迅速从1998年的108万激增至2018年的791万。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在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客观背景下,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是破解和应对难题的关键一环。本文认为,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适应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玮 《教书育人》2012,(12):46-47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也得到了空前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而2007年、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未找到工作[1]。2005年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就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中心的转变,指  相似文献   

6.
崔晓会 《考试周刊》2015,(17):166-167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2013年新增高校毕业生690多万,加上2012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有将近720多万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全国各级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本文针对高校就业指导,通过分析当前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就业指导过程应遵循的原则,对把就业指导落到实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建设、就业指导目标设置、设置合理化就业指导机构等方面进行对策研究,为建立一个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就业问题持续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1万,按照近年来离校前平均73%的就业率估算,未就业毕业生将达到170余万,再加上上一年度未能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的总数将达到200余万。  相似文献   

8.
正即将过去的2014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一直被广泛热议。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27万,比上年增加28万人,增幅4%。这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应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力,综合施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4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与去年基本持平。以教育部为例,为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教育部全面加强就业服务,利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普及化。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紧迫且现实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论述了心理资本在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和指出了心理资本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研究》2004,(9):32-32
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透露,2004年高等学校在校生将突破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08万人增加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共招学生382万人,比2002年增长19%,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比2002年增加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今年我国高校在校生将突破两千万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对接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全国有611万大学生走出校门踏上求职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数据显示,如果加上2007年与2008年未就业大学生,2009年约有860万大学生需就业。教育部称,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人,据麦克思——腾讯所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2010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25%。由此而见,其就业形势何等严峻。  相似文献   

12.
从1999年起高考招生连续三年扩招,到2002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200多万,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2003年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面临毕业,将有212万毕业生走向社会求职,就业压力骤增,就业难开始为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高中升学率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问题成为全国不断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就业率是值得高校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提出了就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职业》2004,(18):71-71
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可是专家学者却认为,大学毕业生依然处在“求大于供”阶段。随着近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的越迈越大,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克良认为,虽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大学 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  相似文献   

15.
2017 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突破80 万,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238 万,考研热 持续升温。本文分析了我国考研热存在的原因,指出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我国必须调整人才 评价体系,破除学历社会,不能再以学历为导向举办高等教育以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求职高峰,国内几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在搜狐网举行的论坛活动中就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预测:“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今后可能是常态”。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过度教育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校招生》2004,(9):U002-U003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高职高专类在校学生780多万人,其规模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2004年全国280万大学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有150万人。另据教育部最近在全国17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11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  相似文献   

19.
一、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分析近些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再加上  相似文献   

20.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