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典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含有丰富的中华思想文化概念术语。其中,礼俗术语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典章制度、仪礼规制、交往准则等。礼俗术语往往具有民族性,其翻译往往会遇到语义重构中的信息不对等问题。本文以《史记》《汉书》中的礼俗术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沃森和倪豪士的《史记》英译本,以及德效骞和沃森的《汉书》英译本,分析不同译者在英译礼俗术语时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表明,译者对于礼俗术语的概念均进行了语义重构,体现了不同程度的明晰化英译倾向,如音译加类属意译、描述性对等、文化对等、功能对等、自然化翻译、内涵明晰化、文内注释等,以期达到术语译文与源语术语的概念融通,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强化译文的可接受性。这对于当前语境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科技典籍《天工开物》英译者王义静、王海燕和刘迎春教授进行访谈,本文探究了《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之《天工开物》英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翻译该部科技典籍的几个重要因素,并邀请三位译者对科技典籍和《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丛书的翻译和出版进行了评价。希望本访谈能够对国内译界开展中国典籍的译者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长生殿》是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之一,其精深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入选《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介的中国的重大文化工程。杨译本并未拘泥于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以自然流畅的英语再现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综合运用音译、直译、意译、译注、泛化、省略等多种形式,传神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杨译本和其他译本应取长补短,归化异化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翻译策略应是《长生殿》未来重译的新路径,这对于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白琳 《现代英语》2023,(16):87-90
文章从《金匮要略》全书方药中的计量单位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将其分为标准度量衡单位、非标准度量衡单位和特殊计量单位三类,结合阮继源、罗希文和李照国三个译本,对比分析了三个英译本计量单位的翻译策略的异同。研究发现,罗译本和李译本大多采用音译和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中医典籍中计量单位的特色;阮译本则更加灵活,采用了意译、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多种英译方法,更为准确地传达了方药中计量单位的意义。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计量单位在中医典籍的翻译方法,有利于完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为其他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孝经》作为中华孝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经》,这在孝文化典籍《孝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孝经》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关键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何准确、全面地将这些词的深刻内涵翻译出来成为评价《论语》英译本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理雅各和韦利两译本中仁、礼、君子的译法进行对比分析,期待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关注典籍英译中的关键词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7.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深度翻译能帮我们解答译本正文无法回答的问题。卫礼贤/贝恩斯的《周易》英译本自出版之日就备受好评,时至今日,Amazon读者评论依旧赞誉声一片。研究认为,这与译者的深度翻译紧密相关。本文对译本深度翻译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1)文本外深度翻译,译者的读者定位对译本接受具有导向性;体例的说明以及附录、索引方便读者使用;将"可理解性"设为翻译目标,极大程度消除了读者困惑;荣格撰写的前言令读者对译本产生极大的兴趣;2)文本内深度翻译,译者强调易学之用,花大量笔墨阐发了易学的哲学与智慧。Amazon网站的读者评论可证明阐发性评论对西方读者产生了现实、现世意义。质言之,文本内、外深度翻译相互补充与照应,共同使译本成为中国典籍英译本中备受欢迎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根据语言的层次,将《庄子》大中华文库译本中的修辞格分为音韵修辞格、词汇修辞格和句式修辞格三类。先分析三类修辞格一般的处理方法,总结出普遍规律。再分析原文本的三大修辞格在译本中处理的得失,进而发现大中华文库译本对于修辞格的处理方法以及译者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自建《论语》英译语料库,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 Smith将《论语》的理雅各和辜鸿铭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考察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异同。通过多层面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行文都很地道流畅、语篇连贯、阅读难度不高、译语明晰化和简化特征明显。相较而言,理雅各译本用词更为灵活丰富,句子更加简洁流畅,篇幅较短,语体更加正式,可读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夏春鸽  武娜 《海外英语》2013,(15):152-153
《庄子》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金圣叹赞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自19世纪末其英译本问世以来,现已有20多种译本。该文选取著名学者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强调典籍英译应该重视:词汇增译法,阐释法,灵活多样法和风格神似法。  相似文献   

12.
《论语》英译由来已久,译本数量惊人。与传统纸质译本传播方式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论语》英译本传播更具多样性与开放性、研究性与普及性、可读性与包容性特点。《论语》英译本的网络传播,有助于世界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中华文库》作为实施"中国文化外译"国家宏观文化战略的重大译介工程,受到译学界的高度关注。论文针对译学界对该工程的某些质疑,就《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大中华文库》的译介与推广,就中华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中华文库《孟子》英译文本与原著的细致比读,发现该译本存在一定的翻译问题和误译现象,并从翻译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其逻辑、句法以及词义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和建议,也期望典籍翻译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吴启航 《英语广场》2023,(10):11-15
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和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英译本是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遵循“三美”原则,较忠实于原诗,而徐忠杰译本在译诗形式上更为自由,对原诗的阐释较多;但两个译本均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来降低阅读难度,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推动唐诗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庄子》作为中国经典名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金圣叹赞誉为“天下第一奇书”。自19世纪末其英译本问世以来,现已有20多种译本。该文选取著名学者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进行分析;强调典籍英译应该重视:词汇增译法,阐释法,灵活多样法和风格神似法。  相似文献   

17.
俗语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文全译本对书中俗语的翻译表现是论文的研究对象。文章从《西游记》中选出120句俗语,用Word中的可读性统计信息为导入,从直观的量上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在俗语翻译时的用词特点和语句特点,探讨得出两位译者对文中俗语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18.
俗语是《西游记》的一大特色,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文全译本对书中俗语的翻译表现是论文的研究对象。文章从《西游记》中选出120句俗语,用Word中的可读性统计信息为导入,从直观的量上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在俗语翻译时的用词特点和语句特点,探讨得出两位译者对文中俗语的再现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建立《克兰福德镇》四个中文译本的小型语料库,利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对分过词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这四个译本所体现出的翻译共性:即中文译本逐渐简单化、明晰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是中华军事文化的经典之作,是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典籍之一。其英译史漫长、英译本众多,近年来仍不断有新译本问世。新西兰汉学家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于2018年3月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同时出版,是海外《孙子兵法》的最新译作;该译本有美国军界高官作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的最新认知;其底本选择颇具严谨性,具有现代性特征;其编排方法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体现了译者的细致入微和读者意识。但该译本也存在对中美关系认识不足和对原文理解错误、选词不当、表达不完整、文化特有词汇翻译欠妥等问题。研究包括哈里斯译本在内的海外《孙子兵法》英译本,能够了解西方对该典籍的认知与解读,补正其偏差,避免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