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电影《蝴蝶君》表现了编剧黄哲伦、导演柯南伯格试图重构东方主义的愿望,但影片内化的"西方"基因,使得这一愿望大打折扣。在这种无意识的"重构"与"妥协"中,"女"主人公乾旦与间谍的身份设置变得模糊复杂;京剧、中山装等中国符号,及场景的选取或误用别有他意。实际上,影片对东方的解构,是黄哲伦不彻底的"东方"与柯南伯格想象的"东方"的杂糅。  相似文献   

2.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中产阶级白手起家图景的作品。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世纪,美国长期处于亚文化状态,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在美国占据着统治和主导地位。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该作品创作于1885年,处于美国试图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特殊时期。笔者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旨在证明这部作品实质是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探索。首先,该作品塑造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正象征着美国亚文化走向文化独立之路;其次,"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内化于人物内心,带有美国特质。由此可见,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对该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作家中的佼佼者,23岁即以处女作艳惊文坛,其作品多展现20世纪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精神困境。麦卡勒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古怪的"畸零人"形象,以其身体和心智的双重畸零隐射严重的精神异化现象。本文以其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主要切入点,结合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传统,分析"畸零人"的爱与孤独,从而揭示出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健康的隐忧。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瑰宝,王实甫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几个情感饱满、极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使《西厢记》充满了感情色彩和矛盾冲突。本文试对该剧中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宠儿》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揭示和深化这部作品主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其独特的移民身份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成长环境,使石黑一雄的小说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基调。在石黑早期作品中,他时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他的"故乡"日本。但在出版于2000年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中,石黑却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上海",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上海形象"。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入手,分析石黑一雄笔下"上海形象"背后所体现的"东方主义"与作家个人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王晋 《文化学刊》2015,(2):104-106
享有日本情爱大师之誉的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刻画了许多美丽而又极富个人色彩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渡边淳一对于女性的敬畏、关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渡边淳一的作品《为何不分手》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9.
三论《红楼梦》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论《红楼梦》的“主义”周思源运用什么创作方法,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同样的生活积累、素材、观念、情绪,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以使它成为大不一样的作品。由于对涉及创作的主观与客观的众多因子的扬弃、搭配、调制、改造的方式各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作家哈金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作品《南京安魂曲》,并赢得了各界的赞誉。在人物塑造上,这部作品突破了作者屡屡遭批的"东方主义"的诟病,将民族经验飞跃为了国际经验;在写作风格和内容上,哈金以纪录片一般真实的细节使民族的创伤和灾难的历史发出了真实的声音,实现了从沉默到发声的飞跃,对于当今一些扭曲历史的现象提出了挑战;哈金以道德和人性为衡量标准,秉持着真实客观的原则,成功地让这部作品实现了从历史到文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微神》是老舍小说中非常特别的作品。很多人最初读的时候,都会产生惊异:“咦!老舍还写过这样的小说呀和!”这一印象不是随便得出的。因为,老舍平常不专写爱情题材的小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而《微神》却是地地道道的爱情故事,与老舍许多作品不同,这是一。二是《微神》的写法特别。老舍绝大多数作品是写实主义的,像《猫城记》那种象征讽喻性的作品只属于个别事例。而这篇《微神》,却作了许多新的探索,比《猫城记》还走得远些,它是带有较多现代主义色彩,有些笔墨甚至相当费解的作品。这两点加在一起,就给人新鲜的感觉,异常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秦腔》这部作品不仅表明了贾平凹对城乡文化转型的立场,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乡土美景。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将大量的方言土语用自己的感情色彩润色,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人物特点和叙事方法着手去探析《秦腔》的乡土文化特色。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本体探究,可以在还原作品本真的基础上提取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海外书情     
正《让威权政治有效运行:当代中国的代表制度和回应机制》Making Autocracy Work:Representation and Responsiveness in Modern China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该书作者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和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涵盖中国政治、威权主义、腐败、量化研究方法。经常在《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栏目、《纽约时报》、《美国政治学评论》、《中国季刊》、《比较政治学研究》、《世界发展》等重要媒体发表作品。《让威权政治有效运行》通过对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数据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征 《文化交流》2004,(4):32-34
东方巨人在21世纪的曙光中崛起,全世界都以关注的眼光打量中国,企望详尽地了解神州的巨变。正值此时,一本厚重的装帧精美新颖的《递变中的神州》英文巨著,于2003年底在美国出版发行。全书长达500页,附有精确的图表及地图,内容翔实丰富,资料新鲜,学术公正,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变迁、社会变迁等等均作了详尽而独到的介绍。《递变中的神州》一问世,西方世界对此书好评如潮,美国有十所大学采用这本书作为教科书。要问主编这本书的大手笔是谁,那便是美国匹兹保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谢老编撰《递变中的神州》一书,发端于四年一…  相似文献   

15.
西蒙·J·奥尔蒂斯的短篇小说《家国》和《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洗练、情节简单,但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隐喻深邃。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解读、阐释,无疑可将潜藏于朴实文字之下的深刻文化意义发掘出来,从而感知到奥尔蒂斯作品中强烈的文化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6.
尼尔·盖曼在其代表作《美国众神》之中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以高科技之神和媒体之神为代表的"新神"形象。借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和现代性焦虑的概念,笔者发现《美国众神》中的"新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寄托了人类欲望和崇拜的"物",而将物化神这一行为不仅表明了当代美国社会拜物主义盛行,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隐藏在物欲背后的现代性焦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与批判将物化神这一拜物教在当代的全新异化,探索美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是与河流息息相关的故事。在作品中河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描绘了库文轩父子的人生轨迹以及河流对他们的特殊意义。苏童在现实与隐喻之间不断穿梭,通过象征手法使过去与现实紧紧交融,使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作品充满暗示和隐喻,河岸、父子都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并由此形成了《河岸》独具匠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萨拉·奥恩·朱厄特的《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现代重要的生态女性主义作品。文章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由于《周易》本是一本讲占筮的书,《易传》又试图给它作一种系统的解释说明,所以,在古代乃至到了现代,一提起《周易》就难以拂去由于其保留有由巫术而来的神秘观念和迷信色彩。在刘纲纪先生看来,千百年来对于《周易》的研究,总的而论却正是发展了它的神秘主义、甚至迷信色彩的一面(包括大陆八十年代“周易热”中出现的所谓“预测学”、“相面术”、“算命术”、“风水学”等一类伪科学书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唯物主义的光辉。比如对被西方视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图象语言”(黑格尔说是“图画式的概念”)——“卦象”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文学火焰考古:中国女性文学传统源起与疑难章若雯《中国文化》第15、16期略论古典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王岱英《中国文化研究》3期女性诗歌:一条渐宽的河流——中国女性诗歌概观王珂《名作欣赏》5期试论古代女子诗词作品中的苦闷情结吴秀华《河北学刊》5期略论《诗经》中的女诗人方正己等《吉林师范学院学报》6期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郑平《语文学刊》3期爱的困扰与半娼式恋情——《全唐诗》女冠恋歌透视黄世中《东方丛刊》4期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王玉梅《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期鱼玄机考略梁超然《西北大学学报》3期论鱼玄机诗夏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