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来说,一国的语言文字乃一国"国性"之所系,是国家认同和团结的根本,舍此则国不成其为国。实际上,当时欧洲各国都将本国语言文字上升到国家"领土"的高度。但列强们一方面强化本国的语言文字并排除外来语言对本国的入侵(当时欧美各国都发生了"语言纯化运动")以强化本国的民族以同,一方面又极力向他国推行其语言文字,且只要有可能,就灭绝他国的语言文字,因为灭绝其语言文字,就等于灭绝其文化,而文化正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因此灭绝其语言文字就是灭绝其国性,瓦解其民族认同,使之在情感上和政治上认同列强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中,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下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传统吉祥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这些经简单处理的旧元素与当代审美形式产生了脱节,无法传递当代设计理念与时代精神,造成了视觉元素滞后于形式与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金鑫 《历史档案》2012,(1):126-129
卜魁,又作卜奎,是清初黑龙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前此曾有学者,依据史书方志及满文档案材料,对其生平事迹以及"卜魁"一名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做过详实而全面的探讨。但是,关于卜魁的族属、姓氏,相关研究尚显不足。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今拟据此略陈管见,以期能对前人的观点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新民从报》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时,忧心忡忡地告诫当日的青年读者道:“自今以往二十年中,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若诸君而吐弃本国学问不屑从事也,则吾国虽多得百数十之达尔文、约翰弥勒、赫胥黎、斯宾塞,吾惧其于学界一无影响也”。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犹如浩浩大江绵绵不绝,久远的历史书写,成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史学传统。千百年来,史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他还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国家。"梁启超更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  相似文献   

6.
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创造历史。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之中蕴含着博大的多样的美。探究历史之美,启发感染大众,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孜孜以求的探索。新闻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发掘、传播、丰富历史之美,是一项有益的实践,能达到新闻、历史与美学三者之间相得益彰。历史空间与新闻传播历史是一部百科全书,人们通过历史获得不同的表情和心理期待,或仰天大笑、或黯然落泪,或敬重、或痛恨……种种情感,引起人们愉悦、自由、解放、光明的心灵共鸣,这就是历史之美。  相似文献   

7.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信,离不开对中国思想之核心理念即中国道统的阐发、传承与坚守。《中国道统论》一书顺天继学,阐发中国道统之历史演变,中西比较,古今贯通,观照现实,坚守民族文化灵魂,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必能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亲民清新的文风使其成为非常适合大众阅读的学术好书。  相似文献   

8.
“北大怪才”余杰在其第一部著作《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版)里写过一篇“我来剥钱穆的皮”的文章,对国学大师钱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缺席审判,行文老辣,帽子一顶接一顶,且有“奴才”等漫骂之称谓,让人觉得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罪大恶极,已成 “牛鬼蛇神”也,非批不可。  相似文献   

9.
张倩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1,(5):106-112
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动员在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作用卓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街头诗为代表的文学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动员作用,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在根据地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街头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是决定其情感动员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体认同—情感对话一意义共享的情感动员逻辑,实现了多媒介联动式传播与情感动员网络的构建;依托社会组织,嵌入根据地的己群社会关系,在圈层式传播中进行情感动员;从政治动员下沉到文化自觉,建构了集体协作式的革命情感传播路径.街头诗媒介的情感动员在全民族抗战的目标指引下,转化为政治的共意动员,实现了对根据地军民群众的精神教育和审美教化,促进了反思性、成长性的国民身份转向与形成.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与记录真实的重要艺术样式,在记录真实生活,展现人间情感;记录历史,展现历史风貌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样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不同的是中国各地在整体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也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格.纪录片《龙之江》属于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片中利用黑龙江独有的地域特征、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等历史情境的真实记录,通过对黑龙江流域不同民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反映出黑龙江流域各民族文明与中原文明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乐山师范学院面朝大渡河,背倚城市绿心;近望乐山大佛,远眺峨眉山。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在这里守望着她的斗转星移、生生不息。现在的乐山师院承载着过往厚重的记忆。我们追忆传承"明诚弘毅、教育报国、勉成国器"的武大——乐山精神,也是一座城市对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乐山师院建  相似文献   

12.
谢清果  韦俊全 《现代传播》2024,(2):86-92+100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实现社会的情感同频共振。同时,共情传播标示着人类传播学从以往聚焦客观理性逐渐关注到人的情感本位。鉴于此,亟待从共情传播的视角,透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共情传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析,深入去探讨文化类综艺何以披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期思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历史、文化、地缘等原因,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儒教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儒教的基本理念已深深根植于韩国文化中,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① 韩国注重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根据本国具体国情,把本民族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5.
黄永林 《文化遗产》2007,(1):108-112
本文以几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把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联系起来,努力揭示民间下屡文化中所体现的固民精神与国民性格的复杂关系,寻找隐藏在民间下层文化中深层的历史文化意蕴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一方面肯定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揭示它们体现出的中国国民性中的某些劣根性。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民间传说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的二重性现象,有助于我们在当今正确认识和理解民间传说,乃至整个民间下层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演变一样,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档案文化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作为一种信息介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兰台世界》2017,(17):111-113
明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中国,其影响力也有所动摇。明成祖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宣扬本国国威,便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及规模之大在中国以往的航海中是空前的。郑和及其航海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对中国与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覃岚  丁亮 《青年记者》2008,(10):32-33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历史是可以比较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研究都是某一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于某一时期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对以往历史的理解和解读,同样对于新闻史的研究,也都深受所处时期、地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新闻历史因研究所立足的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文化底蕴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两者在挖掘本国新闻历史事实和进行历史研究时,其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和态度均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历史只是一种摆设,或是用来证明族群沿传悠久的闪光金箔片,也曾经听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但后者的凸显至今寥若晨星,而前者的流行却如星雨,反差之大,令人感慨系之.不过,也不难看到与流行的戏说热并行的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也在国内读书界中引发了不小的热动,和时下的钱穆热,似乎差强人意,聊以慰藉.读钱穆,谈钱穆,大家最特出的感受是:原来历史著作也可以写得如钱穆这般"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