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建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在分析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机制的基础上 ,探讨建立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丽 《江苏高教》2012,(5):32-34
从概念界定和模式研究开始,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划分特征的探讨,抽象出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机制的三个基本的制度要素,即质量决策、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上述要素本身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PDCA循环"。进而,依据权力结构运转机制的特征和线路,提出了一个基于三要素组织构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部机制"结构框架,并且对这个框架表现出的权力结构和内外部结合的决策特征进行分析。继而,提出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反映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协调竞争与合作内在关系和各方利益关系的制度需求。  相似文献   

3.
加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趋势,是区域发展自主性增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持续常规地监控高等教育质量,更有效地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特色发展。文章分析了加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趋势和动因,探讨了构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结构要素,并提出了加强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姚荣 《江苏高教》2021,(7):38-49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律规制,已经成为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两大法系高等教育法律研究与实务的前沿议题.在德国,高等教育认证被纳入公法规制的框架与体系之中.作为基本权利的干预方式,高等教育认证是否对学术自由基本权利构成侵害,是否违反法律保留原则与比例原则等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构成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合宪性与合法性审查的焦点议题.在美国,认证机构具有私人协会的法律地位.长期以来,法院以适度限制的眼光对待认证机构.然而,随着作用于联邦政府、认证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关系的法律的动态演变,适用于认证机构的"私标签"正变得越来越过时,认证机构作为"政府行为者"这一新兴概念引起了宪法方面的讨论.尽管,德国与美国高等教育认证的法律规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逻辑起点和传统.但是,二者均旨在促进学术自由与公共利益的整合,也都强调对高等教育认证中所特有的公权力进行限制.对于中国而言,以专业认证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认证具有鲜明的"公行政"色彩.应通过高等教育认证的公法规制,倒逼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变革与调适,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走向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研究英国高校内部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对其与高等教育内部保障体系相关的、共性的部分进行了总结概括,意图揭示英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并尝试从组织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各要素的整合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保障方面形成了认证机构认证、院校内部保障、社会评价、政府监督“四位一体”的比较健全、运行良好的体制机制。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我国应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独立的评估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评估标准开展分类评估,建立健全院校自我评估的机制,建立开放的高等教育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评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的增加,美国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干预力度。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联邦政府设定学生和院校获得资助的资格,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开展研究;州政府则对州内高等教育进行指导和协调,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根据美国的经验,我国也应重视政府在高等教育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各自权责,并健全中介评估机构,增强认可度。  相似文献   

8.
从商业领域到公共领域,再到教育领域,"问责"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高等教育问责可以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社会问责与行政问责两大类。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比较注重问责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单一问责向多元问责转变,但仍然以政府的行政问责和高等学校的内部问责为主。通过加强高等教育问责,能够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使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重建社会对高校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AA)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QAA 的质量也成为关 注的重点。继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EQAR)之后,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APQR) 成为世界第二家对质量保障机构实施注册制的国际性质量保障组织。本文回溯APQR 产生的背景 及历程,随后从评审标准、评审程序两方面对APQR 的实施展开描述,最后总结了首次评审的三个 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际间高等教育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跨国的高等教育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际组织和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输出国澳大利亚、英国和输入国马来西亚保障其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经验,对完善我国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包括主体机制、目标机制、对象机制、评判机制、激励机制、调控反馈机制。建议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制定高职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各地区实施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制订高职教育产出质量标准细则,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产出质量保证体系;在微观层面上,高职院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深入,质量保证逐渐成为各国政府讨论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高等教育制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质量保证的有效途径,推进自学考试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质量保证机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自学考试质量保证机制的两大系统,即质量保障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最后分析自学考试质量保证机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从政策、法律和中介组织等方面提出建立符合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提出议论和观点,并引用外国的和中国香港地区的相关信息作为借鉴。论点包括:质量保证以内部为主;外部质量保证以合格评估为宜;外部质量保证运作以独立为本;质量标准以学习产出为重;被评学校以学位层次区分;政府应以认可、引领和服务为己任;质量管理以质量文化为魂;质量保证以国际经验为鉴等等。  相似文献   

15.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内部质量保障为主体,外部质量保障为主导,前者主要是高校的自律机制和自适机制,后者主要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学术规范体系"为主线,从而形成了其独立自主、以制度促规范、互动而平衡的鲜明特征。给我国的启示有:建立起法制化、制度化运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以"内部"为主体、"外部"为主导的体系构成;加强内外有效沟通和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以学习为中心的成人高教质量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现,质量保障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中盛行的"管理主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提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中心在于学习,并就如何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质量保障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000--2011年12年来所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检索论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并循着“保障内涵,保障功能,保障主体,保障内容,保障路径”的思路对文献进行综述,最后提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待继续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主题。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对推进四川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四川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转变质量观念,牢固树立多样化、科学化的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多元主体,积极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健康高效运行;加强制度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支持性政策环境;重视理论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要扩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提高其质量。影响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观念落后。要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转变质量观念,增加经费投入,强化评估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及办出特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