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2.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62):12-13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代文学经典著作、史学鸿篇巨制,除本身具备与众不同的深邃文学价值之外,还是中国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史记》的文学经典建构始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诸个历史时期,其文学经典建构过程清晰可见,其文学经典地位逐步确立,其文学经典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文文学小传统呈现出生态译诗的诗学特色。美国译者、汉学家山姆·汉米尔从生态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杜甫诗所蕴含的生态宇宙观。通过凸显自然意象、营造人景相融的意境、突出物的主体性、呈现无为和顺其自然的生态思想,汉米尔建构了杜甫诗回归荒野和任运自然的生态诗学形象,呼应了美国当下生态文化对中国古老生态文明的诉求。由此,彰显了杜甫诗生态智慧的世界意义与当代意义,丰富了杜甫诗的世界文学价值,中西文化跨越时空达成了语际交流与互鉴。  相似文献   

8.
1994年以来,在"大师事件"的影响、批评家的阐释、文学史的形塑、文学教育的孵化、权威选本的推介等合力运作之下,穆旦诗歌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在经典化的阐释共识中,穆旦的现代主义诗歌在新诗史上的关键地位得到确认,其"潜在诗歌"成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其诗歌翻译成为当代"诗人译诗"的典范,其独立的人格姿态被誉为"鲁迅风骨"...  相似文献   

9.
中外学者之所以共认译诗之所以难,主要在于诗歌独立的文体特征;如果对于诗歌没有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到位的译诗是不可能出现的。“以诗译诗”作为一种新的译诗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一个“诗”是指对本我民族里诗之共识;后一个“诗”,是指所译对象的美质与美形。只有当两个“诗”相生相融的时候,绝佳的译诗也就产生了。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界,如果有一批译者能够长期践行“以诗译诗”,则是中国诗坛之幸,世界诗坛之幸!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是早期韵体译诗代表人物,其诗歌翻译作品在西方影响很大,且被认为其译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目前国内学界仅对其韵体译诗实践的得失利弊进行评价,而未能从其译诗的艺术特色和魅力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解读。本文从意义表达、思维方式、情感表现和文学文化诸多方面对其译诗艺术先作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究其翻译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过程,并结合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非语言艺术对其译诗手法和技巧进行符际阐释,探究其译诗观和文学文化观的实践效果,彰显译者的翻译艺术特色,开拓古诗英译艺术研究的新路径。本文提出译诗研究不仅要重视语际层面的多维观照,还要注重语际与符际翻译之间的互动转化,不断创新文学翻译的跨艺术表现,努力拓展翻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自1939年葛传椝翻译的第一个英文节译本问世以来,《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和传播,最终确立经典地位。《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和巩固延续期三个发展阶段,其经典化建构是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建构,不仅折射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演进历程,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是一部翻译研究经典文集。引用《论集》的文献揭示了其静态经典为主、动态经典为辅的独特经典性,说明了中国传统译论在现代译学体系中依然被边缘化的现实。而对《论集》经典建构的内外部要素与中介要素的分析,从历史的维度辩证地认识了它的经典发生法则,则展现了其经典建构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的辨析。通过剖析文学经典和经典文学的内涵,分析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并在文学范畴内提炼或总结而形成的规范、标准与法则;而"经典文学"指的则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规范、标准与法则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的品质属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本质论范畴,而建构要素则属于条件范畴。"陌生性"是连接经典功能与价值评判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经典要成为世界的经典,必然要经历经典化、译介以及翻译文学经典重构的过程。翻译文本能否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实现经典重构或再度确认,决定了典籍传播的成功与否。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刘殿爵译本享誉海内外,被西方称为"企鹅经典"。基于该译本,本文从审美价值、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三处着眼,探讨影响经典重构的多重因素,并对典籍英译与经典重构的进程加以分析,力求实现翻译文学的再经典化,并给典籍英译之路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1月25日,“第五届桂子山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其主题为“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研究”。与会学者的主旨报告涉及译者认知模式、译文审美标准、传播效果评估方法、译史书写、学科构建等多项议题,拓宽了翻译与传播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中国文学传统、世界文明观念的认识。这场学术盛会为中国文学的海外推介贡献了学术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与刘士聪合译的迟子建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已由美国海马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被纳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本文主要论述整个译文的生成过程,聚焦于刘士聪对笔者初译的深度修改,具体包括标题重拟、诗学调整、比喻删减、句子建构、措辞选择、话语增添等几个方面,进而总结笔者在这次翻译经历中的一些切身感悟,以期对青年译者(尤其是汉译英方面的)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从中英两首诗的分析中讨论诗歌的可译论, 认为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中国青年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畏艰难,刻苦用功,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 大胆参与包括诗歌与对联在内的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