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百年孤独》问世以来,其不仅获奖无数且持续再版,更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堂·吉诃德"和最杰出文学创作之一。本书中的"孤独",不仅是小说中虚幻出的各色人物终身不得摆脱的精神痼疾,更是遭受侵略后多元文化碰撞与冲击的整个拉美大陆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现代的"美洲式痛苦"。这部小说不仅勾画出一个想象世界的诞生和消亡,更是对拉美民族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等客观现实的影射,形成了以文化形式出现的镜像,并展现了作者在其中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莉吉娅·特莱斯在短篇小说《壁毯》中于人物自我心理剖析中逐层拟构人格三界的意识形态发展暗示,小说中的壁毯如同人物借以完成自我建构的镜像一般,投射出文本深层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寻找旨归。然而“自我”总是作为他者存在,受制于权欲、暴力的象征秩序,于自我话语拟构的蒙昧与觉醒中形成了巨大的反讽性张力。叙事声音最终于反复寻觅中打破镜像,实现了自我身份重建。  相似文献   

4.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丝路”的国际视野,影像话语体系在助力国家新形象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录片作为影像叙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题材形式,不仅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官方叙事特色,而且其独有的厚重感、社会感、历史感等媒介特性可以借助“新科技”与历史对话,通过多视角、多线索的视听手段将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特性编码成具有能指作用的“影像共同体”,并解码释义后同构出具有促进民族价值耦合交流意义的“文化共同体”,从而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与历史对话,重组民族未来格局,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7.
孙钥 《文化交流》2012,(12):56-58
2010年底,一场"元代杭州研究论坛"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失落在历史烟云中的繁华富丽天堂"。元代杭州,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和最富庶的大都市之一。2012年夏秋之际,我在杭州文史研究会牵头召开的杭州凤凰寺藏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古碑释读评审会上了解到一个新情况:由世界顶尖专家初步转译释读出的铭文显示,早在700年前,杭州已是一座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可是,为什么这批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墓碑会出现在杭州?  相似文献   

8.
卢珊 《文化交流》2016,(4):14-18
正"来过,便不曾离开",这是每一个去过乌镇的人的心中印记。充满青春理想的乌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种文化范式,是浙江整体发达的一个缩影,像一种现象,凝聚着浙江人追逐"中国梦"的生动创造。暖冬的收获"在岁月的冲刷中,这个地方兴盛过,也破败过;曾经烟雨西窗,也曾经衰草枯杨,但现在,它却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风华再次呈现。"纪录片《乌镇》解说词如是说。乌镇有1300年的历史沉淀,在传统古典的外表下,如今  相似文献   

9.
正从近两年西方一些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在全球民众当中的好感度呈稳步、小幅上升之势,对中国持正面和负面看法的人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可以用两句话简要概括中国所面临的全球舆论态势:"大国崛起"与"挨骂"时代同时到来;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爱恨交加"。近年来,纪录片成为形塑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China,以下简称《故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  相似文献   

10.
正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相伴而生的,是海外媒体对中国关注度的显著提高。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在对中国科技发展啧啧称赞之余,惯常地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质疑指责。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在钓鱼列岛问题上的得寸进尺,中国乃至国际对此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以"钓鱼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105份中文文献,其中101份是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而在2000年之前,只有4份相关文献,其中两份还都是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关于钓鱼岛等岛屿历史和归属问题》一书的中文译本。由此可见,中文研究和解释钓鱼列岛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在对陌生化理论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理论工具剖析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特征。具体的文本解读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其一,探讨《野草》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其二,探讨《野草》语言所营造的"疏离的"阅读环境;其三,挖掘《野草》"晦涩"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高军林  李铁东 《职业圈》2008,(12):179-180
文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社会市场需求调研,并结合建筑材料学科特点及学生个性需求,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开发出新型课程《建筑材料与结构检测》。  相似文献   

14.
2017年9月,欧洲理事会正式推出了《欧框》的增补本。该版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拓展了对语言调节的定义和内涵,并发展了语言调节活动及其相关能力与策略的分级指标量表。本文着重介绍《欧框》关于“语言调节”增补基本内容、其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语言调节”内涵的扩充,是欧洲理事会在当前形势下为消除文化隔阂、重建欧洲认同的一次努力尝试。它完善了《欧框》本身对“跨文化能力”“多元语言能力”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和等级标准划分,或将为我国新时期下的外语教育提供一个新视角与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进行社会市场需求调研,并结合建筑材料学科特点及学生个性需求,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开发出新型课程<建筑材料与结构检测>.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进程更加彰显出勃勃生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幸福工程"已经获得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支持。而具有文化共通性的国际传播更能在不同的文明和多样性的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成为缓和冲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使命赋予了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疆省级电视台的国际传播功能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钮骠 《文化交流》2013,(9):38-40
前不久,央视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向广大观众展现和解读京剧艺术。我作为一个从1948年开始学演京剧、至今已有65年的京剧人,当然倍加关注,殷切期待。认真地看了首播之后,心情是欣喜的。喜的是,央视以京剧为表现对象,精心拍摄出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这种做法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将这宗国粹艺术向世界推介,其意义重大。中国  相似文献   

18.
百集《故宫》历史纪录片取材于北京故宫遗址,于2012年拍摄成功,时近1年多,达600分钟。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皇家生活、政治活动、宗教等朝拜仪式等,同时也介绍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全剧采用了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故宫不同地点、不同区域的精彩细节。本文拟就《故宫》历史纪录片的界定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历史记录性、历史思想性特征、"艺术性"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研究老子《道德经》,透过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的神秘外衣,系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非语言"功能的精辟论述,集中探析了老子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视与推崇,并结合实际阐明老子"非语言"理念对于"非语言社交"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讨论人: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刘俊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学报《现代传播》责任编辑李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海外传播中心综合部主任、主任编辑整理人:黄姗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随着全球性信息传播技术实践的深刻变革,传播日益介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来。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得日常生活的记忆与记录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国际传播实践也因之走向日常化。纪录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