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训练儿童对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与鉴赏技能音乐表现要素是构成音乐作品灵魂的基本元素,它主要包括音色(不同的乐器声和人声)、节奏、音程(音高)、速度、力度、旋律、和声、结构等,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在音乐作品中作用和表现方式的感受和体验是儿童音乐鉴赏和音乐审美的基础。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动画片中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谈他们的感受。接下来,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把听、看和想象结合在一起,然后教师让学生回忆和分析动画中不同的情景是运用哪些音乐表现要素表达出来的,进而使学生对各音乐表现要素有初步的体…  相似文献   

2.
音乐要素是指构成音乐作品整体的各种基本元素,包括了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音色、和声、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它为塑造音乐形象、宣泄音乐情感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作曲家们就将其中某些音乐要素予以突出,打破传统的作曲技法,从而形成了审美错觉,丰富音乐的层次及表现力。因此,研究审美错觉对我们学习、教学和欣赏都是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音乐课程的教学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并不是要让学生们掌握特定的理论知识,而是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接触不同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与音乐元素。只有在多元文化背景支撑下的音乐课程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与深化,这也是让音乐课程的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敏 《快乐阅读》2013,(10):108-108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指出:中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丰富联想和想象的第三种方式,即由音乐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作品中举足轻重。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音乐知识、欣  相似文献   

6.
张敏 《快乐阅读》2013,(28):108
众所周知,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而音乐课堂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7.
汤晓凤 《教师博览》2022,(30):91-92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而音乐的本质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音高、音值、音强、音色,这四个基本要素互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音乐中常见的“形式要素”(速度、力度、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鉴赏课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典型的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来鉴赏音乐,获得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力是高中阶段音乐鉴赏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掌握音乐要素的功能,才能真正学会鉴赏音乐。  相似文献   

8.
音乐语言是作曲家进行音乐作品创造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作品情感表达与发展的主要材料.音乐语言各要素的情感性表现特征,在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提供基本乐汇、乐句构成材料的同时,也为音乐感知与音乐思维过程提供着最基本的理解音乐情感的依据.因此,音乐语言在学生音乐感知力和音乐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切音乐活动基础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元素中重要表达元素的旋律,它在单声部的音乐当中是核心,同时也是多声部音乐的关键声部,并且还能够构建音乐作品的核心。旋律线思维是音乐作品中本质以及外部形式比较大概的把握,它是展现音乐曲子神形兼备的表述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旋律线的辅助,来帮助小学生抓准音准,体会音乐的形象,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谈一谈旋律线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中音乐课主要以欣赏课为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提高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欣赏的过程主要通过聆听音乐、品析情感、讲解乐理来进行,学生在欣赏课中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开发各种音乐能力,逐步提高各种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型:综合课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教学设想: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教学目的:1.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哪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鉴赏中 ,由于音乐种类的不同 ,其审美心理动态也不同。单一的音乐作品与综合的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意韵生动的器乐小品 ,感人肺腑的抒情歌曲 ,欢快奔放的民间舞曲 ,扣人心弦的交响乐 ,瑰丽辉煌的歌剧、舞剧等千差万别的音乐体裁 ,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音乐形态美与丰富万千的审美心理动态。为了更好地分析、研究各种音乐的美学价值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剖析。1.无标题音乐。这是一种“纯粹的音乐” ,它突出了声音艺术的音响特征 ,无需添加音响动态之外的标题及文字说明 ,完全脱离了概念、词语、动作情节等外在…  相似文献   

13.
黄铭霞 《教书育人》2014,(10):68-68
当语言不能充分表达某种感情时,音乐作品就应运而生了,而且不同的音乐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思想。如何借助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音乐传播者的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从而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如何上好课改后的音乐课?在一次课例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音乐课必须突出音乐性,如何突出?只有充分利用作品的音乐要素!”是啊,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我们的音乐教学义怎能脱离音乐要素呢?何谓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经过反思和尝试.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学唱、学奏歌曲,欣赏、表演音乐,还足挖掘歌(乐)曲的内涵美,只要用准音乐要素,音乐课不但效率特别高,而且音乐特色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5.
田艺 《华章》2011,(29)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它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牵扯到认知,记忆,情感,理智,直觉,才能,想象等各个方面.而音乐想象hi贯穿整个过程的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本文对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想象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围绕音乐表演中想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特点,给出了音乐表演中想象的培养方法,为提高音乐表演的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教学中,指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美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作品中美的感悟是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老师要在学生的心灵和作品之间搭一座桥,通过这座桥学生和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感受、了解、体验来学习音乐家创造美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美好的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磨练美的性格,使美的人格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学音乐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认识各种文化形态中音乐魅力,而且拓展学生对不同音乐的不同听觉体验,使其更加懂得不同音乐文化间彼此的尊重,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郝梦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6):104-107
《十二首美洲前奏曲》属于希纳斯特拉"客观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作曲家选取了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中体现拉丁美洲音乐构成的印第安元素、欧洲伊比利亚元素、非洲黑人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音乐体裁形式,高度抽象地概括出这些音乐体裁的主要音乐特点,并将这些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中,形成特有的民族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内容,节奏可以使音乐更具生命力。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存在都与它的旋律、节奏有很重要的关系,把握这些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节奏训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和谐正确的音乐节奏感,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教师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0.
第一、在课内培养学生准确地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无论是欣赏、唱歌、还是演奏,教师必须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准确形象地向学生进行讲解。世界上两千多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的民族文化。俄国作曲家格林卡说:“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一切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