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诗学主要侧重对声病、对偶、句势等作诗之"法"的层面上的讲求,而宋代诗学的新变则在于形成有定法而无定法的"活法"论。宋代"活法"论的直接内涵在于"意"对"法"的超越,正和宋代诗文书画的"尚意"之风相表里。但矛盾之处在于,宋人尚"意"的同时又反复强调"无意",这就超越了"意"的诗艺层面而进入更根本的修养层面。"意"的根本即在于"气"。"活法"论的本质就在于宋人超越诗艺层面,而进入对于诗人修养功夫的"气"的层面的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学"活法"说首创于胡宿,而非吕本中。吕本中是诗学"活法"说的最后总结者和建构者。考察吕本中诗学"活法"说的形成,除了受到"活法"说的首创者胡宿,"活法"说的实践者,"千古无匹的活祖师"苏轼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其它贤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吕本中之前的胡宿、苏轼、吴处厚、程颐等人的有关论述,是汇成吕本中"活法"之"河"之一条条"近源";二是和吕本中基本同时的晁说之、叶梦得、张戒的相关言论之间,则呈现出或相互吸收或互相辩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至干达""平淡绚烂"等诗文创作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诗文创作须遵循自身规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些观点既是对唐宋前辈学者的继承,又对其后数百年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活法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苏轼实为中国诗学"活法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历代学者对诗与禅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宋代诗学受禅宗影响出现以禅入诗、以禅参诗、以禅论诗、以禅喻诗等观念。禅宗有“顿悟”、“渐悟”之分,宋代诗学相应出现“妙悟”、“熟参”观点;禅宗发展过程中出现“顿渐在机”观念,受其影响诗学中也有“活法”观念。禅宗“顿渐”观念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本文对于宋代诗学中悟、参理论与禅宗的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对 "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二泉"是赵蕃与韩淲的合称.他们作为南宋中后期江西诗派的代表,具有自觉的续派意识,继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之后,对该派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脉络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在创作观念上,主要是承继吕本中、曾几的"活法"理论. "二泉"的诗歌选本转益多师,体现出与同时独尊姚贾的"晚唐体"迥异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8.
宋人论诗,极重字“响”.“响”字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潘大临的诗眼与“死响”,叶梦得、吕本中、姜夔的“活法”与“活响”,魏庆之、严羽、方回的意境与“声调之响”.“响”字说既关注诗歌局部诗眼的锤炼,又注重诗歌整体意境的开拓,还成为指导宋诗走向成熟的理论因素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 ,作为古典诗学批评杜甫论的全面展开阶段 ,它承起但又突破了唐人杜甫论批评取向。由对杜甫及其诗作的普遍肯定到极至张扬 ,从道德化、偶像化的盲目推崇到这一倾向的基本消解 ,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涵合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由此 ,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学思想以对江西诗学的修正标志着宋代诗学的转型。他的诗学观包括了触物感兴、悟入活法、味外之味三个方面,他力图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一种轻清活泼而又趣味隽永的新的诗风,被称为“诚斋体”。这种诗体虽对江西有所突破与变革,但仍与之有内在的联系,本质上仍是“内圣”人格的一种表现。他对江西诗法,尤其是它的句法论,也多所继承,故后人仍目之为江西派诗人。  相似文献   

11.
因为陆游等人的创作,在南宋后期重新兴起的“义山体”《无题》得到元人的继承和大力揄扬,并形成特定的创作风潮。专立“无题体”的选本《元诗体要》为这一诗风的东传提供了文献依据,在《元诗体要》与朝鲜增注本《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共同影响下,十五与十六世纪朝鲜诗坛的《无题》创作,于传统的“东坡体”之外,也表现出对“义山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诗学理论中的"性情"说,发展到宋代,受到理学的深刻影响.北宋的中后期开始,理学思想及方法对于诗歌理论和诗学方法的渗透,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内涵,因理学的观念和概念的提出而扩充了.其中首先是对"发乎情志"的界定.此时的"情志",已经不是原先单纯的出于自然的诗人个人情感,而是所谓合乎"天理"的"自然",这样,诗人的自然之情便要受到某种制约,而不是像先前那样,是随意的流泻.这里藏伏下来的因素,日后便成为后代诗学方法中,强调"性情"与"法度"统一的先兆.诗学理论与实践中,所谓的"自然"与"法度",或者"性情"与"法度"的统一,在"理"和"道"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实施,而只能落实到具体的诗歌技巧如"平仄"的运用中去.理学范畴中的矛盾最后导致诗歌创作实践中摹拟措施的产生.严羽及<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的形成,都与宋代理学观念与方法有联系,而并非仅仅是"以禅喻诗".甚至可以说,严羽只是对前期深受理学方法影响的唐诗观的一次专业性总结.  相似文献   

13.
孔孟没有诗学专著,他们的诗学主张主要体现于《论语》、《孟子》中,也仅仅局限于对《诗》的片言只语的评价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如何"成人"。这就决定了《诗》不过是他们达到"成人"目的的一个工具,也就由此决定了我们要想理解孔孟诗学的真义必须建立在"成人"这个基点上。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诗经》分类中“颂”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舞容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证明《颂》诗是赞美祖先和君王的功业的,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深沉、久远。其音乐具有安和、舒缓和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洛阳与武则天的“颂”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的存诗中,"颂"的比重是最大的,共39首。她的《颂》诗,也就是说,她做为一名政治家所做的政治宣言,全是在洛阳发表的;大部分《颂》诗,用四言写成,具有帝王之气,也是在洛阳呈现的;诗境的开阔和气象的宏大即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从洛阳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文道统一"被语文教育界视为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首要一条.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原则中"文"与"道"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