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则成功的公共名人形象策埘的成功事例.本文试从明确个人形象定位到明确受众定位两方面着手,再加上与媒介的整合运用这三个方面分析奥巴马是如何塑造了让民众充满期望的公关形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学界和业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所谓电视媒介品牌,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同时也是电视媒介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保证。简言之,电视媒介品牌是受众对电视产品的普遍认同和媒介对受众的承诺保证。作为品牌的电视产品应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3.
王春玲 《新闻界》2007,(2):59-59,58
媒介商业化指的是媒介系统及其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被纳入到市场化的进程中,实现媒介生产的工业化和销售的市场化。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以《纽约太阳报》的发行为标志实现了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从此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这一转变深刻  相似文献   

4.
超越大众传播:刍议新浪微博的传播模式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号称"中国第一新闻门户网站"的新浪网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对其新媒介项目"新浪微博"进行内测.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凭借新浪网的人气优势一举成为了该类型中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媒介产品.从门户到微博,新浪网正尝试着从最初致力于提供新闻与娱乐服务的定位走向全民网上生活社区的发展道路.这种尝试的背后不仅仅有商业利益的驱使,更有当今媒介发展潮流的涌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中国电视文化中,情感已经成为传者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和受众最主要的消费对象,节目制作者力求将情感开发利用到极致,观众也在电视营造的情感世界里如痴如醉,甘之如饴.在电视文化的产业链上,情感,这种人类所特有的心理体验,正在不断释放与显现着其独特的交换价值,从而推动着情感传播持续经历着不断被转换成媒介资源和媒介产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丽 《传媒》2021,(13):85-87
伴随着媒介的泛化,"媒介素养"几乎被认为是解决所有媒介问题的解药.在媒介素养中,新闻媒介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角色.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后备力量,新闻传播学科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媒介素养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存在明显短板,这是造成目前我们面临的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区域媒介的整合与传播研究理应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研究的一个新的理论视域.区域传播的研究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媒体传播策略和公信力研究、政府与媒体就信息产品制度供给研究、区域媒体报道效果的实证研究,区域内媒体报道的比较研究等.区域传播研究对于拓宽新闻传播学,建立区域内媒介间的联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提升报业传播能力的全媒体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捷 《传媒》2011,(12)
在我国媒介融合的实践中,业界提出了“全媒体”这一新概念.报业由于不具备电视、互联网在音视频方面的优势,因而对实现全媒体的目标更为迫切.全媒体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本土化探索,因此全媒体的发生语境与媒介融合几乎是同步的,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传统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全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技术与资源的重组,以及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改造和流程再造,其目标诉求是通过对内容的丰富与深化,吸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媒介受众.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传播技术改变了电视剧文化再生产的过程.电视剧作为复制性艺术的属性被传播技术强化了,媒介促使其生产的模式化,成为一种"仿真"的过程.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技术强化了电视剧传播中的文化区隔,这和产品提供方式与观看方式的改变存在直接联系.电视剧参与媒介环境的塑造,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互动性促进了文化资本的内化.文字符号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诸琦睿 《传媒》2021,(14):78-80
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新兴媒介环境给文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对文化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围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议题,就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展开了多方面研讨.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在谈论好莱坞大片的时候,一种以商业娱乐属性为导向的电影产品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这并不能称之为偏颇。然而,忽视好莱坞商业文本的某种内在文化价值观层面属性,而仅仅认为其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是不全面的。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起码在今天,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商品的属性正在逐渐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在今天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媒介时代,其作为大众媒介的传播力是非常惊人的。考察当代的文化传播,电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而好莱坞商业电影,正如我们一直所感受到的一样,一直扮演着向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如我在《中国记者》(Nordenstreng,2011a)发表的文章所述,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的全球媒介政策辩论中,"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以下简称新秩序)是个核心命题,其持续时间上起反帝反殖运动的高峰时刻,下至苏东政变.这些辩论发轫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外交论坛,继而扩展到行业和学术领域.在80年代,要探讨媒介在社会乃至世界中的作用,新秩序是个必不可少的概念.然而,到了新世纪,新秩序辩论突然销声匿迹,被媒介全球化等概念取而代之.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新秩序已经俨然成为历史,然而,尽管如此,这段历史中所探讨的问题却不断以新的面貌重生.  相似文献   

14.
论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形象传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尽管科技期刊已形成品牌建设的强烈意识,但在如何创建方面仍存在轻视形象传播的弊端。形象传播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劝说广大受众、促进品牌最终形成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应从办刊理念、媒介产品、附加服务、主办活动等层面入手,灵活运用定位策略、内容策略、媒介策略、诉求策略、创意策略等相关策略,实现品牌建设的最终成功。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现代传播》2005,(3):7-10
中国处于密集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流包围之中。跨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对他们人生观和身心特征的塑造与教化,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文化传播寻找到同中国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沟通的特殊渠道。海外媒介产品的不断进入,对我国青少年扩大知识面、了解全球情况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西方传媒产品不可避免地有着负面影响,尤其是暴力、色情等内容,对未成年人成长是有害的。为此,对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学校、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各种机构以及传媒界应从不同角度努力,把媒介素质教育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其传播“遇冷”的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媒介融合的特征表现为一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多种信息格式,通过新型终端显示出来的"大媒体系统",那么,就目前的媒介表现形式而言,数字报业将报纸和网络两种形态结合起来,共同运用于新闻产品的生产之中,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的多介质传播模式,实质上已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刘宏 《青年记者》2012,(4):54-56
区域国际传播 当今是视觉传播时代,国际传播的制高点越来越偏向于影像.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国际传播是目前中国传媒界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如今的关注重点从纸质媒介转移到了电视媒介,韩国和中国都是亚洲非常有影响力的国家,也都是非常注重国际传播的国家,都很关注自己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王统宇 《青年记者》2023,(23):46-49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的时代变迁过程,针对人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剖析其深层原因,分析数字媒介对人的控制过程和对主体性的占有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数字媒介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失衡,提出弱化对使用者的理性剥夺的具体举措,以期帮助人们有针对性地使用数字媒介来增强个人主体性,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过渡,重拾主人翁地位,实现人在数字媒介上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影像符号的种种悖论进行了思考与探析.涉及到影像的视觉性放大、生产性悖论、媒介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