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文从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乐歌中,研究仪式乐歌从娱神向娱人的蜕变,并以《诗》《书》去考论仪式乐歌在社会进步中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周代的礼乐制度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直到西周中期的穆王时代才逐渐完备成熟起来。本文重点探讨《诗经》保存西周时期的颂公之歌,以期为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之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明水 《大观周刊》2011,(41):38-38
清末民初时期,许多学堂出现了具有启蒙性质的学堂乐歌,大部分反映了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的思想。这些学堂歌曲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我国的女权运动,如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改变生活习俗、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和要求解放独立等。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以清末的学制为基础的,通过学制的改革,获得了良性的发展。广大"海归"的音乐人投身到积极传播西方音乐文化的行动中,也结合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渗透到了师范音乐教育中,逐渐迈向专业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HB0今年初突然宣布:由该电视网制作并播出的金牌电视剧集、艾美奖得主的系列剧《欲望城市》将于2003年6月22日起.播映完第六季后从此画上句点。系列剧的主角,四名成熟的职业女性将被一名更恶俗的饶舌歌手阿姆取代。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2008,(4):53-58
中国戏剧扮演的起源与仪式行为的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元宵期间的紫姑信仰为个案,分析其从仪式扮演到戏剧扮演的演变过程。元宵迎紫姑最初为一种占卜祈福仪式,随着节日期间人们对娱乐化的追求,逐渐从仪式过渡到戏剧扮演。  相似文献   

7.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8.
李紫妍 《东南传播》2023,(2):106-110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排瑶支系庆贺盘王节的特色仪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仪式借用各种文化符号,重述瑶族文化中的核心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在稳定的时间—空间设定下创造和维系本族的民族身份、集体记忆、文化信仰等,发挥了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作为“文化仪式”的盘王节和耍歌堂被地方旅游产业收编为“商业表演”,牺牲了原本盘王节的一些原则和操作,消解了耍歌堂作为传统仪式的重要文化作用,成为现代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保存难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刘伟兵 《文化遗产》2023,(1):120-126
由于现代社会仪式体系尚未自觉建构完成,当前社会仪式感的风靡都是人们自发地对仪式感功能追寻的结果。仪式感是一种广义的仪式类型,表现为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仪式感既是仪式化的行为也是仪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视域出发,仪式感的内涵表现为叙事方式、感性对象性活动、重复程序、象征符号系统、美学逻辑五个维度。这一整体性把握,明确了仪式感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实践方式,更是一种确定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从仪式到消费:大众传媒与节日意义之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扬子晚报》1997至2007年十年间节日报道为分析文本,观察传媒对节日形象的呈现,进而从理论上探讨大众媒介对节日意义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消费类议题的报道数量持续增长,而大众传媒则通过替代、建构节日两种方式完成对节日意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2月16日,在衡阳市第一看守所,易光明脸色憔悴、无精打采。这位过去显赫一时的县委书记,听说是记者来采访,他便条件反射地往后退,边退边指着记者说:"我有心脏病,高血压,我不接受任何采访……!"  相似文献   

12.
张寒 《新闻天地》2011,(1):51-52
药家鑫的那双手,纤细、修长,天生是一双弹钢琴的手。他坐着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五指分开.双手摊在桌面上。没有人知道他握刀捅人的姿势。他的朋友说,“他哪里像拿刀的人”。死者身上有8刀,致命的一刀在胸前。药家鑫杀了人。  相似文献   

13.
黄蝶 《新闻世界》2013,(2):70-71
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为基础,探讨仪式观视野下公益广告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近年来在国内备受争议的节日作为研究主体,将各色节日纳入统一的人类节日中,论述普遍意义上的节日对于人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指出其重要性.并从大众传媒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社会中节日发展的形式从仪式走向消费的显著特点,从而揭示出节日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消弭的重要结论,为当代人遭遇的节庆问题寻求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Cosplay是当代青少年逃离日常的角色扮演游戏。关于Cosplay的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文化传播及其商业化发展等方面。本文借鉴仪式理论资源中的经典概念——阈限,探讨在Cosplay的阈限空间中青少年如何通过服饰伪装进行身份转换,以获得现实中匮乏的权力并对父辈文化进行象征抵抗,在群体的互动中如何达到情感交融并获得意义确认与更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郭皓 《记者摇篮》2009,(4):66-66
从历史上看,从电台播音员到电视主持人,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初办时期,都采用跟广播电台一样的播音员播报的形式。迄今为止,电视传播的许多内容,依然离不开解说。例如:天气预报,金融行情,许多专题片、纪录片的旁白部分,叙述型的广告传播等,中央电视台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动物世界》,之所以受观众追捧这么多年依然风骚不减,除了画面的感染力因素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忠祥老师解说得悦耳动听.  相似文献   

18.
冯霞 《视听》2023,(4):154-157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甄选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利用高新科技手段赋能舞台视听效果,叠加传统的写意艺术,共同建构了新媒体时代的仪式空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秉承着“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主题,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堪称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高杰 《采.写.编》2020,(1):173-174
天猫"双十一"晚会自2015年开始举办以来,不仅成为启动"双十一"购物节的重要仪式,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存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把娱乐、文艺、消费、广告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极致狂欢与深度共情,刺激受众在仪式的参与中找到情感归属,同时进行多样化的品牌推广,激发消费欲望,诱导消费行为,培养人们对"双十一"购物节的文化认同和消费习惯,最终实现其商业变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冯琳 《兰台内外》2011,(1):60-61
有人说张曼玉是猫,她的眼睛任何时候都熠熠闪光;有人说张曼玉是薄荷,她的笑容随时随地让你透心清凉;有人说张曼玉是小品文,轻灵含蓄、言简意赅。张曼玉潜入了无数人的心底,不老地笑着,不老地美丽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