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从宽量刑"在中国古代刑法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来阐释中国古代刑法的特点,揭示中国古代刑法的实质,并对中国古代刑罚"从宽量刑"的界定进行深刻探究,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制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比较有特色的部分是区分了公罪和私罪。明代首次将"文武官犯公罪"和"文武官犯私罪"确定为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相关的例,同时对刑法的适用也逐渐严酷,这给明代后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立 《大观周刊》2011,(22):274-274
目前学界对“次道德”的态度没有统一,甚至对“次道德”这个概念的合理性也存有质疑、我们应当对“次道德”做出严格的限定,并在此前提下寻求“次道德”与刑法基本理念的契合,认为“次道德”符合刑法的价值导向功能。并且,倡导刑法将“次道德”规定为刑法的量刑情节,完善我国的量刑情节体系,积极引导人们向善。  相似文献   

4.
李江 《大观周刊》2013,(8):45-46
自首,作为一种量刑制度,其源发久远而历经诸朝,并依然存在于现代刑法之中。在我国古代,自首制度便已较为发达,成为刑律之重要一部,且曾对古代法制之进步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笔者欲对我国古代自首制度之起源初现、确立定型、成熟完备及延续发展等各阶段予以考究,从而较为清晰地勒出其基本的演变历程,以加深对此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颖  唐麦 《兰台世界》2015,(3):99-100
法律是国家制度建立的基础,刑法则是法律制度中的精髓部分。在中国古代,刑法是对"罪名"和"刑罚"的成文规定,但是辽金时期的刑法和中国古代其他朝代的刑法制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成重罪中国最高立法机关8月25日开始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这一草案拟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最高刑由五年提高到十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畸轻,使之在某种程度上  相似文献   

7.
从现有的史料考证,古人在案件的定性、审判、量刑以及执行上所采取的做法是非常审慎的,秦汉时期的杂治定罪、廷议审案,就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于人际交往行为中,并体现了社会对人...  相似文献   

9.
古代民商法是古代刑法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法律体系中一直占次要地位,而民法和商法在规范上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旨在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代民商法是古代刑法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法律体系中一直占次要地位,而民法和商法在规范上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旨在为中国古代法律的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蒙学肩负着启蒙教育"、作圣之基"的重任。明代是我国蒙学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对明代蒙学教材、教法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古代蒙学教育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高法钊 《大观周刊》2011,(26):88-89
作为自生自发的刑事司法改革实践,刑事和解制度并非法学家倡导的产物,而是地方基层公安司法机关进行制度探索的结果。然而,作为理论对实践的响应,刑事和解制度最近一段时间受到了刑事诉讼法学者的热烈讨论.如有学者将其视作恢复性司法的中国化运用,有学者将其视作区别于传统控辩对抗模式和近代公力合作模式之外的私力合作模式.还有学者建议将刑事和解制度纳入未来的刑事诉讼法典。目与程序法学者热情有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刑法学者并未对这一制度予以足够的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的运用,不仅涉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量刑轻重,还涉及罪与非罪的界限,因此,本质上应当是一个刑法问题,应受到刑法理论的充分关照。本文拟以刑法为视角,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刑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刑事和解的条件与限度.  相似文献   

13.
庞琳  杨敏 《兰台世界》2015,(9):89-90
作为中国古代刑法中为处理伤害案件而创立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制度,保辜制度从产生伊始到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从从曲元衡杖杀柏公成之母着手,研究并分析唐代保辜制度对唐代司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座"与"台"的各自本义出发,分析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然后对比分析二者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例证,对其搭配情况做出解释,最后基于"座"与"台"的各自义项进行合理分析。座"座"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后起字,表示"坐位"或者"坐具"。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垂足而坐"的坐具的,在较为远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  相似文献   

15.
李宁 《兰台世界》2012,(1):38-39
从古代监狱产生之后,警戒具作为系囚的重要工具,不断发展、沿革,一直在社会治安和监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警戒具使用在各个朝代不断进行承继和创新,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警戒具的使用逐步规范化。纵观中国刑法发展史,现代警戒具如手铐、脚镣等其实就是古代戒具承继和创  相似文献   

16.
王镕 《大观周刊》2013,(9):105-105
《学记》是中国古代极其宝贵的教育文献,其中它所倡导的"喻"的教学方法,更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本文就《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谈谈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云 《新闻世界》2012,(11):189-190
长期以来,刑事审判的量刑权一直被视为法院的专项权力,量刑不公开、不透明、不规范带来的量刑失衡,加上我国刑法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的量刑幅度过大,使司法实践中,出现罪情基本相同的案件,在不同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法院、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乃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时间上,其判决均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这无形中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影响司法公正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志良 《大观周刊》2011,(16):159-159,172
间接故意无论是在刑法理论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中,研究间接故意才能能对犯罪的主观要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实务中,间接故意的认定是关系到行为人定罪量刑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间接故意的实质、理论构造和间接故意中存在的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几方面来对间接故意进行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徐栩 《新闻世界》2011,(4):114-116
"抄书现象"在中国古代十分普遍,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抄书人通过抄写书本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自身也有所裨益。从古籍记载的抄书人来看,抄写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探索的基本环节,也是其维持生计、走入仕途、功成名就的一条主要途径。正如成语"洛阳纸贵"记载抄书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它在诸多社会领域的影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是中国古代法治的主要特色,两者之间不是冲突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共存、共通关系。本文对中国古代法治治理思想演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德法合一的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精髓,同时对古代中国社会"德法合一"的内涵和时代精神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