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2.
我从1943年秋担任《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开始,到1957年冬离开《人民日报》,绝大部份时间做的是记者工作。之后,有一年时间是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从1958年秋天起,我长期在《文汇报》做点领导工作,到1985年离开岗位,一直有机会和记者的工作保持着联系。回顾从事40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最使我难忘的还是14年的记者生涯。那段时间,我写得较多的是人物方面的通讯、特写,文章的主人公大多是我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全国解放后,我到北京、天津、  相似文献   

3.
4.
题解:我虽新闻从业30多年,但其业碌碌,其绩庸庸。回首往事,尽是些鸡毛蒜皮之类,勉强凑成一札,文虽平直,却也道出了记者生涯的诸般酸甜苦辣与无奈,记录下了一段野史式的历史真实,故称“鸡毛札”,亦即“拣鸡毛凑掸子”之意.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记者生涯里,从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到主任记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新闻三十年·遣忆与思考"征文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情不自禁地做了个盘点,有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风雨记者路》这是我们新增设的栏目。设此栏目,意在让那些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上的新老记者,把那些在做记者路上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生动有趣的事情用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散文般的语言,展现给读者。这期推出的首篇《鸡毛札》写得生动、深刻、有趣、诙谐、幽默、读来或捧腹大笑,或眼含热泪,感人至深。欢迎广大记者朋友,把你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目前社会上颇有非议的一个问题。去年8月前后,首都新闻界披露了原《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以组织采访团为名,向企业筹集大量经费的事件,并就此比较集中地议论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举行了多次座谈,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新闻界要有个好作风》的评论员文章;上海等地也相继作出反应。新闻界如此郑重地公开批评自己队伍中的不正之风,这在改革开放十年来似乎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8.
戴超,1939年出生于江苏黄海之滨的鱼米之乡.1964年大学毕业时,秉承当年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千千万万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指示,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进行重点培养,戴超有幸成了首批40名中的一员.然而,正当他们在锤炼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目前社会上颇有非议的一个问题。去年8月前后,首都新闻界披露了原《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以组织采访团为名,向企业筹集大量经费的事件,并就此比较集中地议论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举行了多次座谈,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新闻界要有个好作风》的评论员文章;上海等地也相继作出反应。新闻界如此郑重地公开批评自己队伍中的不正之风,这在改革开放十年来似乎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0.
木东   《今传媒》2006,(9X):55-57
方政军,湖北罗田人,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新闻与传播学兼职教授。现任新华社湖北分社党组成员、纪委书记、高级记,当选为湖北省记协、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他曾做过新华分社政部主任、副总编辑兼《武汉证券报》、《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及分社总编辑等职务。曾随同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鄂考察采访,在北京多次采访全国“两会”,不少作品获得新闻奖。有《百年记风》、《现代新闻写作学》、《方政军新闻作品选》等。[编按]  相似文献   

11.
木东 《今传媒》2006,(9):55-57
方政军,湖北罗田人,文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新闻与传播学兼职教授。现任新华社湖北分社党组成员、纪委书记、高级记者,当选为湖北省记协、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他曾做过新华分社政文部主任、副总编辑兼《武汉证券报》、《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及分社总编辑等职务。曾随同李先念、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鄂考察采访,在北京多次采访全国“两会”,不少作品获得新闻奖。著有《百年记者风》、《现代新闻写作学》、《方政军新闻作品选》等。他当过农民、教师,也担任过厂长、干部,最后却选择了做记者。同时,他有着村、乡、县、…  相似文献   

12.
博古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但对他新闻生涯与新闻宣传活动背后的理念追求的研究较为缺乏.考察他的革命生涯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始终与新闻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新闻宣传工作始终是他各个时期革命工作的重要关注点与着力点.其一生中,既存在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参与、利用、重视、支持和兼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之情况,也...  相似文献   

13.
每天早上,他乘公共汽车赶到联合国大厦,在大楼餐厅喝一杯咖啡、吃几口早点,就匆匆走进373号房间,看材料、打电话、采访、写稿,一直忙到下午5、6点钟才离开。这就是91岁高龄、采访联合国已近50个春秋的“世界联合新闻社”主编戴维·贺洛维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尊他为忠实代言人,阿拉伯人视他为亲密的朋友,美国记者称他是“光荣的预言家”,瑞典新闻界则给了他“世界公民”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在遥远的南斯拉夫,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一个年近半百的弱女子,出生入死,夜以继日,拼命工作,用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无情地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滥杀无辜的滔天罪行。她为和平呐喊,为正义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穷凶极恶的霸权主义者能杀害我们的同事邵云环,却不能封杀新华社的正义之声。一个邵云环倒下去,千百个邵云环站起来!这些天来,邵云环和许杏虎、朱颖三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为振兴中华、强我国力而努力奋斗。三位烈士不畏艰险,热血洒疆场,健笔斥强权的革命精神,更强烈地激励着…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先于法庭判决而断言某人有罪,或者缺乏证据地指责某人的不良行径,就可能形成新闻诽谤。其结果可能是记  相似文献   

16.
第九回 哈尔套难咽“晋杂五”代书记弄肉打牙祭 哈尔套,一个位于彰武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小镇,70年代初,曾因“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名噪全国。当时,我被报社领导长时间派驻哈尔套采访,亲历了“赶社会主义大集”的闹剧。那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一样贫乏。  相似文献   

17.
第十七回赴大寨寻访郭凤莲虎头山拜谒永贵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圣地。毛主席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使全国亿万农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朝圣般地涌向这个小山村。那时,像我这样一个一直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到大寨参观学习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可惜,这个梦想一直到1991年7月我任辽宁农民报总编辑时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我跨进了新华日报的大门,担任驻扬州市的记者。回首过去的五年,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具体帮助、耐心指导下,年年有稿件得奖,特别是近三年来,几乎每年有十篇左右的好稿,每年有十个左右的头版头条。名记者郭梅尼说:“稿子是记者的血啊!”如果说我那些稿子是血的话.那么是我吸收了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各界纷纷纪念这一历史壮举。20年前,一个记者首次踏寻了长征之路,并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纪实文学著作《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这个人就是美国杰出记者兼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Harrison Evans Salisbury)。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辑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共110万字,分三卷出版,第1卷、2卷已先后于1988、1989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第三卷也即将出版。该书文章的作者均是全国首次实行新闻专业职务聘任制中被确认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这些作者中有从战火纷飞和风云变幻年代里走过来的老新闻工作者;有战斗在改指、开放主战场上的斗士;有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知名记者、编辑;也有著名的新闻漫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