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雨》中的繁漪和《心经》中的徐小寒,她们虽然看似甚远,实者她们的情感都经历了多重欲望的挣扎,在"本我"、"自我"、"超我"的战争中,本能欲望虽然暂时得到满足,但最终还是没有逃离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的本能原则、焦虑学说的知识来寻求繁漪和徐小寒这两个形象之间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焦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三层: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本文试图通过焦虑的三个方面阐释曹七巧这个性变态典型背后形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3.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能有效呈现思维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永恒女性”的崇拜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古老的人文传统,也是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有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体系。在俄罗斯作家的笔下,诞生了许多“永恒女性”的形象,她们既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永恒女性”的共同气质。索洛维约夫把“永恒女性”崇拜发展成一种完整的学说,即索菲娅学说。本文拟以索菲娅学说为切入点,深刻解读勃洛克和帕斯捷尔纳克作品中的“永恒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即人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形象的心理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切入口.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解读《祝福》主人公祥林嫂形象提供了新视角,可从人物衣着打扮、话语特征、行事方式、心理特征四个角度来探究她维护自身身份时独特的心理状态,审视其对命运的无妄挣扎,进而理解其不可...  相似文献   

7.
庐隐小说大多从婚恋、家庭等角度来对女性生活及其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纯粹的女性情绪世界。她以女性自身体验及生存境遇为依托,透过病妇独特的心理、感情、思想和欲望,展示了知识女性探究生命底蕴的苦闷与焦虑,以及爱情选择上的知与情的冲突,并借此对自我与社会进行双重探究及解剖。病情叙事既是她的观察视角,也是她的叙述视角,由此,我们看到了庐隐对社会秩序的焦虑与愤怒,她要借病妇形象来揭示女性个体与社会的失调和社会对女性的压抑。  相似文献   

8.
焦虑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焦虑影响着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考试、负评价和口语交际几个代表性的焦虑展开分析,并简单提出消解焦虑的建议,为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成人英语教学要兼顾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Krashen的情感过滤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和访谈,对95名成人夜大本科生和162名全日制本科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和焦虑体验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成人学员的英语学习具有更强的工具型因素,而且学习中的焦虑感更明显。作者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成人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小说世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性别的角度观照,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个性解放的先锋,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而多数男性形象却给人萎缩和生命力匮乏的印象。莫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除了余占鳌、司马库等少数充满着原始生命力和野性,大多数男性人物形象都经过了作者去势化的书写。其中,对男性形象的消解反映的是作家内心深处对男性主体地位的优越性逐渐消减的焦虑的投射,仍服务于其建立新的父权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12.
数学焦虑是由数学问题和情境发的一系列自我强迫和紧张,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记忆和速度、强调独立完成作业、知识讲解片面追求通俗易懂等教学行为会助长学生的数学焦虑。  相似文献   

13.
从“焦虑”、“心理症”等心理学术语入手,揭示作者的阅读发现:现代知识者形象普遍表现出一种焦虑心理,笔者将之命名为“集体性焦虑”。论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社会的文化转型是导致知识者形象心理发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两类命题,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并在这二元思维框架内认为行而上学是无意义的,所以一定要“拒斥”行而上学。奎因突破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二元思维范式,向逻辑实证主义发难,将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有机结合,提出了逻辑实用主义学说。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学说主要有知识整体论、本体论承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语言焦虑与听力成绩呈一定相关性;听力活动中的紧张感、听力技巧的缺乏、背景知识的生疏、英语整体水平的限制及听力材料的难度导致的压力是造成学习者产生听力焦虑的五个主要成因;面对听力中的负面焦虑,学习者通常采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放松练习和尝试逃避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强烈地折射出他们欲借现代化转型重构民族个性和未来中国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7.
林铁 《现代语文》2007,(12):60-61
彭世贵的《经典湘西》力图突破沈从文湘西写作的影响焦虑,用一种新的语言叙述与精神传递,对长期以来湘西想象中的诸多误解进行了祛魅,复活了湘西形象的本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化,一直处于"他者"塑造的位置。当今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文化逆差"的状态,国人对国家形象的关注与焦虑日益突出,这种焦虑的背后隐藏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一个关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存在着部分作家曲意逢迎的畸形创作现象。文艺塑造国家形象要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的平衡中找到突破点,彰显民族性。文艺实践塑造国家形象时要体现多样性,避免类型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8,(60):1-3
考试焦虑是学生容易遇到的心理问题,结合"脑—肠轴"学说的相关理论,分析学生考试焦虑并伴有肠胃不适的症状,以缓解学生考试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旨。通过实地调研,调查学生考试焦虑与身体症状。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学生考试焦虑与肠胃不适症状具有较强相关性,从身心一致的角度提出心理辅导、中医食疗、运动免疫以及家长支持的可行性建议,以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及肠胃不适的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