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变形记》对于空间的认识和感知,以及发现其大小和远近的辩证关系,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其作品强烈的空间意识。本文遵循作者的思路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向展开论述,对其独有的空间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3.
卡夫卡《变形记》中寓言化倾向相当出色,为其他表现主义流派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本文以小说中格里高尔这一寓言角色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寓言化特点,结合他自身的遭遇,进一步表现以格里高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不幸. 以人的异化开展主题研究,深入挖掘《变形记》的价值,以期更加贴近卡夫卡这位现代文化大师深邃、崇高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村上春树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借用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通过两条主线将两个主人公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虚与实以及小说当中诸多隐喻的使用都体现了村上春树的小说的异质特色。  相似文献   

5.
"悖谬"是卡夫卡热衷的美学手法,是卡夫卡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饥饿艺术家》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其悖谬性具体体现为饥饿艺术家与观众、看守、经理、豹子以及自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描写了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及其对艺术的疯狂追求,最终他以死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小说通过饥饿艺术家面对的重重矛盾展示了卡夫卡的悖谬美学,寓言式地揭示了现代人非理性的生存处境和孤独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6.
梦与文学的糅合是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卡夫卡的小说实现了梦与现实的融合,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梦则是复调的对照;文章以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为例,通过对梦的解析,对两位大师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作以比较,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现代小说的创造者,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于卡夫卡而言,他所生活的政治动荡、思想转型的时代以及所面对的民族文化冲突和家庭阴影,等等,都是一个巨大的噩梦.一种对人类生存的危机感充溢在他的心头,他的内心因此成了一个"庞大的世界",借助文学手段将它宣泄出来,成了他"巨大的幸福":在黑暗之中,他需要歌唱.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中医药典籍《本草纲目》的西渐历程,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译介与传播,从宏观层面按照时空维度梳理并总结《本草纲目》在欧美的译介与传播,包括收藏、引用、翻译、研究等活动。《本草纲目》成书迄今为止已有400余年,早在17世纪末就传播至欧洲,18世纪开始陆续出现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或全译本,随后更是引起海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时至今日仍然热度不减。《本草纲目》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深化了西方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了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合作,影响斐然。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的精确性",其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和突破性的意象选择——的协同合作。卡夫卡将"现实与幻想"组合成昆德拉所说的"定义性的比喻",从而精确地揭示出他难以明言的内心体验。《变形记》的人变"虫"就是利用"虫"的意象来对一种特定的人物状态下定义,是卡夫卡准确地把握"格里高尔"的最佳也是唯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吴恩泽是贵州后新时期实力派小说家,其长篇小说《伤寒》以粗砺的声音宣示了贵州梵净山人的历史生存相。分析其存在的创作缺陷,对贵州后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慧 《阅读》2007,(4):6-8
同学们,提起童话,我们自然就会想起丹麦作家安徒生,想起《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我们还会想起德国作家格林兄弟,想起《白雪公主》《青蛙王子》《小红帽》……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童话从脚底下的泥土地里,终于冒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童话人物——稻草人,中国文学的园地里,终于诞生了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叶圣陶。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童话第一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成为我国第一部童话集。在暖暖的春风里,在融融的春日下,让我们放飞心灵,一起来读一读《稻草人》吧,那朴素自然的风格,那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叶圣陶童话既有安徒生式的诗情画意,又有本土文化的质朴纯真,定会让我们得到爱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显示出其创作手法与中国元素的交融。本文以卡夫卡的两部作品《中国长城建造时》和《在流放地》为例,试图分析卡夫卡作品所含显性和隐性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变形记》以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被社会障碍所摧毁的个人的孤独无援的心理,具有浓厚的时代色 彩。  相似文献   

14.
运用巴赫金的"微型对话"理论,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篇作品的独白形式中存在着另一个声音,作品在意义结构上也存在着双重结构的对话。因为多重声音的出现,这篇作品呈现出一种言语层面上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和C.S.路易斯的《天路回程》皆通过寓言和梦境叙事、讽喻和标名的手法,借用主人公历经艰险抵达天家的经历,寄予了不同时代背景中的作者自身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灵魂之救赎的渴求。不同之处在于《天路历程》诗歌部分以及圣经典故的引用更多,而《天路回程》额外描绘了人在获得信仰之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图景。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是作者表达感情和评价人物的重要形式,《伶官传序》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其经典化的过程,显示了《新五代史》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所写的八篇小说旨在述说着女性的故事,反映的内容是小地方的普通女性,折射着她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悲剧命运。本文主要从审美的悲剧性角度探析《逃离》中表征的女性形象的悲剧意味,特点以及背后的形成机制,进而更深刻理解门罗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氓》与鲁迅的小说《伤逝》都是对爱情婚姻悲剧的吟唱。文章从这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探求出产生悲剧的相似背景——新旧道德的转型期,同时阐述了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9.
宗教在产生之初,其最大功用就是为人类脆弱的精神提供庇护。本文从人类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宗教在解救人类心灵方面的两大作用:第一,宗教将个人融入了群体,不仅在形式上融合,而且从心理上实现了融合;第二,宗教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功能性的角度分析了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始心理动因:生命的苦难滋长了屈原的悲剧意识与孤独情节,诗人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的宗教神话意识,将内心的苦闷以宗教祭祀的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创作了《九歌》这等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20.
电影《手机》的上映引发了大众的众多讨论。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影片塑造的三个女性人物都具有已经觉醒了的自我意识,但传统观念的影响却深浅不一,由此产生了在男权社会中三种不同的捍卫自身尊严的做法。三位女性所代表的正是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三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