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试论1939年的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 0年代 ,欧洲局势风云变幻。193 9年 ,随着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世界大战的危险又一次临近了。为了遏止德国的侵略野心 ,防止战争的爆发 ,英国、法国和苏联在 3月~ 8月间就三国结盟问题举行了一系列谈判。然而 ,出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原因 ,双方在“间接侵略”、“战时过境权”等许多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始终未能弥合 ,特别是英法迟迟不愿为与苏结盟付出应有的努力和代价 ,而德国却不失时机地给予了苏联所需要的一切 ,导致德苏结盟 ,从而使得三国谈判以失败而告终。反法西斯联盟未能在战前建立 ,这一结果无疑大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2.
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对波政策王林霞适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人们在反思战争起源时不能不研究英国的对波政策。本文试图就一战结束后的英国对波政策作一些分析,以与同好切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于1919年1月召开了巴黎和会,重新规定战...  相似文献   

3.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4.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倪昕 《培训与研究》2008,25(12):36-38
二战前夕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的嚣张给英国带来巨大威胁,英国不得不放弃绥靖政策并与法国结盟。但是具有同盟关系的英法两国却存在深刻的矛盾和分歧。1939年3月到1940年6月这一期间英国对法国的摇摆政策和英法两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是使二战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英国的对法政策集中体现了英国外交追求国家根本利益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阶段叙述了1919年至1926年德国对苏政策的演变过程。德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不断调整对苏政策,从单独与苏俄结盟以期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到在东西方之间求得平衡,利用西方对苏联的恐惧从西方得到更多的让步。德国利用对苏关系使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德国对苏政策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成功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1922年4月—5月欧洲各国参加的热那亚会议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国际会议,同时也是一次劳而无功的会议。关于会议失败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会议的主要发起国英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政策入手,详细分析了热那亚会议前英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及会议期间的政策实施情况,并由此得出结论:英国在热那亚会议问题上采取的对苏政策的失误是导致会议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试论嘉庆七年英国觊觎澳门事件马廉颇,黄定平嘉庆七年(1802年)英国觊觎澳门事件对于清廷来说是一件并不清楚且不重要的事件,然这次事件显系嘉庆十三年(1808年)英国占据澳门旋即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被迫撤退这一重大事件的一次预演。由于广东地方大吏在向朝廷...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珠江口外的一个岛屿,它连同与之相对的九龙半岛及邻近一些小岛,一直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末,却先后为英国所占,由其长期管制。1842年以来,香港从一个荒凉的渔港,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她是世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不揣浅陋,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作一探讨。一在法西斯扩张侵略日益严重的本世纪30年代,中国是远东地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当时,英美日之间对远东霸权的争夺,首先就表现为对中国的争夺,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略地位重要而经济政治又都很落后,既有利可图又便于控制。英国是西方列强中较早侵入中国的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拥有较多权益,不仅在对华投资和对华贸  相似文献   

11.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与英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 9年 1 1月 3 0日爆发的苏芬战争实质上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为贯彻“避战自保”政策而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英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缓和与苏联关系的需要 ,在对苏政策上从一开始就采取谨慎态度 ,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军事冲突 ;在国际联盟介入苏芬冲突后 ,英国坚持反对制裁苏联的动议 ,1 2月 1 4日投票支持国联开除苏联并非英国本意。英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始终没有采取直接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 ,其结果不仅避免了英苏关系恶化 ,而且在客观上为日后英苏走向联盟留下了余地。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对于战时欧洲力量的对比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作为波兰安全的保护国,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为实施对德战略,防止苏德结盟而对苏联的行动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同时积极改善英苏关系。英国对苏联行动的反应直接关系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是战争初期英国战时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英国1939年《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的出台,既有其历史背景,又是对犹太复国主义态度的转折性的改变,并认为1939年的《白皮书》就是英国30年代对德、意绥靖政策的另类表现,是英国绥靖总格局中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助长了欧洲法西斯势力的气焰,导致了二战期间欧洲大量犹太人惨遭纳粹杀害,同时也间接成为以色列建国的一个催化剂,从而埋下了中东问题的隐患。1939年的《白皮书》的出台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实力正逐步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关于“维持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经历了不明确、初见端倪到形成确立的变化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根据英国中近东政策的需要,促成1841年《海峡公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5.
侯紫娟 《文教资料》2006,(7):105-106
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考察了苏德从全面合作到分歧冲突最后到兵戎相见的发展历程。如何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何理解两国从合作到战争的过程,本文从战略需要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这一时期苏德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17.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开援助中国抗战,但允许通过民间方式援助中国;英国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但英国对日退让的底线是“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英国的这种对日政策虽然仍然是一种妥协,而且还没有完全摆脱绥靖政策的阴影,但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改变:英国并没有出卖中国来与日本妥协,实现其维护在远东利益的计划。这也就说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并不存在英美等国勾结共同出卖中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北洋政府对苏政策的内容,即在政治上抵制马列主义向新疆传播,在军事上支持新疆对俄国革命取不干涉政策,在贸易上允许新苏通商。本文还分析了北洋政府奉行这一政策的原因,认为这一政策施行的结果既有阻碍马列主义向新疆传播的消极一面,又有利于中国新疆边境安全与人民生活稳定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19.
20.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