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新编语文教材显然增大了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额,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重要姓,也符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然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有的老师竟把文学课上成了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好好的作品被弄得支离破碎,惨不可读;有的老师上成了道德说教课,作品中人事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均被简单地解读成缘于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有的老师则上成了政治解读课,什么一元对立,阶段分明,简单机械,似乎被望眼欲穿。如此解读,缺失了人性的审视,丢掉了人文关怀,丧失了美的体味,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教材都增大了文学作品所占的份量,这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契合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然而,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老师把文学课上成信息筛选课,寻观点、找结论、搞推断,好好的作品给弄得支离破碎;有的老师上成道德说教课,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缘于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有的语文课偏狭为文学作品欣赏和研讨,窄化为文学课;有的语文课泛化为大文化课,或是成为班队活动,综合实践课,以活动和生活中的体验化简了语文学习;有的语文课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课堂成了成果展示厅和资料交流会,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反误,是指读者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地穿凿附会地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当代社会,所有文化似乎都成了快餐,任何经典都可以被戏说、歪曲、篡改和简化。诸如《Q版语文》、《正版语文》之类的文化垃圾充斥网络和书市,让人防不胜防。文学教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文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正如何满子先生所言,文学教育包容着人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当前中学语文增加文学作品的分量很有必要。从语文教育的传统看,我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向看,人文学科的复兴已成为一种潮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看,语文学科要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意向为基本目标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的专业任务目标不一致。搞好文学教育要立足于课堂,发展于课外。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把文学课上成了语言学课、文章学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精神的说教课,文学课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原本激情澎湃、灵性飞扬的文学课已经变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其中很大的原因,文学教学中没有把握住文学语言的特点。一般来说,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陌生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住文学语言的特点,我们才能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之中,体味作品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乡姜.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学习要重视其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但是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亦不可忽视。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由此,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多元解读作品、鼓励课外阅读等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学习中文学教育如何提高高中生文学素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在探讨受众疯狂原因、还原作品文学本质的同时,研究该文学作品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环境,分析作者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的对个人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渴望,以及对某种教育理念或方式的推崇,可以解读这种思想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由此探讨适合当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当代教育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语教学,不仅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文学,还要领略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以俄语教学为例,多年形成的定型化的模式已经十分陈旧,文学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也被吞噬在乏味的教学中.俄语作为学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俄语教材所选择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创造,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境界,这些极为重要的审美教育素材,往往被人所忽视。  相似文献   

10.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文学教育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又是优化文学教育课堂教学的关键。设计好课堂教学,把握教材所选作品的类型,是完成文学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纵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学作品,有的适合教师讲解,且要讲深讲透;有的适合朗读品味,且要熟读成诵;有的适合合作探究,且要通过活动;有的适合设计练习,且要灵活多样;有的适合领略感悟,且要参深参透;有的适合师生问答,且要形成互动;有的适合课件展示,且要容量较大;有的适合鉴赏体味,且要了解背景;有的适合综合归纳,且要全面清晰。鉴于此,笔者依据教材所选文学作品,将文学教育的课型分为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生活反映,而人类的繁衍与进步又正是通过这庞大气势传递、创造着一种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了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与做人的高度的完美统一,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的人文美德的底蕴。中学语文课文中古诗文作品中就蕴含了许多人文美德的思想。把人文美德教育渗透到古诗文教学中,这不是说把人文知识或人文精神生硬强加到古代文学课中,而是将人文美德与文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文学知识中。既能使文学课程丰满,显得更富有生机和人性,又使文学知识与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美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每个有正常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人都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但在文学欣赏中也常常会出现种种差异。比如对于同一部作品,有的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有的人不知道美在何处;有的人能够正确理解,有的人作了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认识深刻,有的人认识肤浅。这就是因为各人的欣赏能力是有差异的。谁都想正确有效地欣赏文学作品,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得懂得文学作品欣赏的特点,此外还必须努力提高文学欣赏水平。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呢?第一,要积累生活经验,扩大知识面。因为文学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这就要以文学作品的形象描绘作基…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阅读课要上出美感、上出高度,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披文入情,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蕴.教师要站在“文学是人学”的高度,从研究作品本身所创造的“人文生态”系统的角度,引领学生解读、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累语言知识。开发语言能力;体验作品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理解作品意义。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其海 《现代语文》2008,(10):10-10
一、新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一)注重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北大人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句话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就语文课的性质而言,语文课也是文学课。而文学的功用在哪里?文学是与人的精神、心灵共通的,无论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文学作品都会影响人的思想。或把人引向真善美,或把人引向假丑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显要特征是形象性,形象大于理念,理念要借助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的表达根本算不上文学性的表达,不是文学作品。这里所说的文学能力,也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生动的形象,或反过来把具体生动的形象概括为抽象的概念。作为重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高考作文,文学能力当然也在考查之列。特别是“人文性”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文学教育”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文学性”的考查也自然成了重点。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素质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是实施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解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学形象及其典范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与人类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相对应,因而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学形象时,必须引导他们识别、把握形象的类型归属和审美价值,这样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顾黄初、谢海泉先生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新大纲就文学教育的任务,明确提出了三点:一是感受文学,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简况与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三是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这套教材的选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占有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20.
一、应重视进行文学教育 (一)从文学的视角分析 文学是重要的人文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特殊功效。文学教育与作为理论形态的思想教育相比,启蒙性更突出,可接受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