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人人都需要赞美。赞美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长。莎士比亚说:“我们得到的赞美就是我们的薪水。”  相似文献   

3.
4.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渗透赏识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作者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赢得老师的格外垂青,“学困生”会受到老师的“横眉冷对”.而学困生的内心深处也都有被关注的强烈渴望,有被赏识的内心需求,而且在他们中间,可能蕴含着未来的“人才”.怎样关注弱势群体,激起“学困生”追求成功的内驱力,促使“学困生”在成长阶段被积极关注,发挥更大的潜能?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与各位同仁来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7.
赞美之词,在孩子看来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生活与学习在孩子眼中会是一片灿烂与美好,良好的心理与品德也许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产生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赞美代替斥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送别砥砺奋进的2019,迎来韶华璀璨的2020,站在教育改革潮头的浙江教研人更需要认真思考新时代的使命和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必将对我国教研工作产生划时代的引领和推动。需要浙江教研有效落实,发挥好教研力量,赋能教师、赋能教育。  相似文献   

9.
辩论展现的不仅仅是令人激动的唇枪舌剑与智慧的较量,事实上,它更是寻求真理的一种方式,还是一个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民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体现课改精神的教材,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买践活动中,提升和优化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那么中学生参加辩论活动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辩论获得成功,得到听众的认可,博得听众的喝彩呢?我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1、春风化雨浇百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碰到过这么一件事:他看见他的学生打死了一只麻雀,他便领着学生到树林中找到一个雀巢,里面有几只雏雀嗷嗷待哺。他自言自语地说:“它们失去了妈蚂,现在谁也没办法救活它们了。”这情景,使这个学生非常懊丧。二十多年后,这个学生找到老师说:  相似文献   

11.
胡祥明 《师道》2005,(8):23-23
今天的语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知识。”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能力。”我想说:“我们该教给学生学习语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语。”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力渗透赏识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与优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作者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让赏识的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业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相似文献   

14.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拓展。一、课外阅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个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丰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某学在北欧访问期间,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中做客。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学带去了中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学抚摸着女孩的头说:“你真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教授等女儿退走之后,严肃地对学说:“你伤害了我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学大惊说:“我一番好意,送了她礼物,还  相似文献   

16.
17.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向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让“学困生”脱困,健康成长,成为未来社会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不仅关系着教育的今天,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育界对此做了不少积极有效的探讨,笔者从“语文”母语教学的角度,在“创新写作”课题理论指导下,经过在教学一线的实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让“学困生”摆脱困境的方法:赏识→爱心→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8.
学生小A,期中考试语文分数很低,这眼看又期末了,我想和家长配合起来,帮助小A搞好复习,争取期末取得理想成绩。于是,某一天,我很随意地叫住他,说:“小A,我计划和你家长联系一下,期末好好帮你复习,考个好成绩,你看好不好?”  相似文献   

19.
许竞 《中学教育》2004,(3):44-45
今天上口语交际课——“学会赞美”。由于课前大家作了充分的准备,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几组情境表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我对孩子们说:“咱们中国人表达情感一般比较含蓄,心里话不习惯也不善于用言语表达。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如果你对班里的同学有什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我在教学<惠子相梁>时,有学生提出:课本把"惠子相梁"翻译为"惠子在梁国当宰相",而后面又说惠子是"战国时宋国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当时我一愣,备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无法给学生以解释.我说:"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注意到.你的问题很有意思,课后你们可以研究一下."学生若有所悟.下课前,我要求学生回家阅读庄子的相关材料,加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第二天一上课,就有学生提出:梁,当时是宋的国都,课本上的说法是将国都代指国家,因而,书上的解释没有错.接着,又有学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我随即对学生深入研究的做法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敢表示了肯定.发表见解的学生非常高兴,其他学生则瞪着钦佩与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过了一段日子,我教学<曹刿论战>前,请学生预习文章第一段.课上就有学生提出:课本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一句中的"信"解释为"实情",这是不正确的,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应该解释成"信用".在这以后,不断有学生提出与课本上或老师讲课不同的观点,先是字词的理解,句子含义的解释,到后来,学生对文章的人物、主题和谋篇布局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