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一种与正对、反对并列的基本的对仗形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对仗形式。从出句、对句的意义联系角度看,"流水对"是指两个句子上下连贯,意思相关相连,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仗句,两句不能各自独立存在,如流水难断,互为依存,分割开来意思就不完整。流水对作为与正对、反对并列的一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它与正对、反对的区别就在于:正对、反对的出句、对句都是独立表意的,而流水对的出句、对句都缺乏独立性,只有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看,联意才完整。"流水对"从意义上说仍  相似文献   

2.
<正>对仗,是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议论文的对仗,要求不需要律诗对仗那么严格。笔者认为,议论文的对仗,不仅是形成文字整齐对称美的修辞手段,而且也是议论文的一种思维论证方式。具体来说,议论文的对仗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段落的对仗段落的对仗,通常都是"分论点+论据"的形式,上下两段的分论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然后用道理或事  相似文献   

3.
顾名思义,对联,既要对仗,又要相联,即上下联不仅在形式上要形成对仗,而且在内容结构上要彼此相关,不能毫无联系。不过,有一种对联,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先看下面一联。皓月一盘耳红星二锅头此联以"红星"对"皓月",以"二锅"对"一盘",以"头"对"耳",语言对仗工整,但意思毫无关联。上联"皓月一盘耳",是一个感  相似文献   

4.
趣说嵌字联     
对联是一种很有意思、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除了要求严格对仗,自从出现伊始,对联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纳福,辟邪——这就与诗中的对仗区别了开来,否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得益于其对诗歌创作的不断追求。杜甫作为"百代之中"的集大成者,在对仗形式这方面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杜甫诗歌特殊对仗形式进行研究,从形式上探求诗圣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特点,加深对杜诗对仗精妙之处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究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中对仗的形式很多,常见的对仗形式大概有六七种。诗歌中的对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整饬匀称之美,形式的变化又使语言的表达免于单调平板。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对联游戏,下联对句与上联出句在字词方面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完全不相洽,必须另作解释,才能悟出它的双关含义,人们称之"无情对"。宋朝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记载了这么回事:有位塾(shu)师叶先生出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趣对"狗尾草先生"。用"狗尾草"来对"鸡冠花"。十分工整;以"先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说:“曲词中常用对仗。对仗形式灵活多样,有隔句对、联珠对、重叠对、首尾对、衬字对等许多名目。”戏曲曲词的对仗,与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课文为例,对曲词对仗的形式及特点予以说明。曲词对仗的主要形式,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等书的记载,有如下数种:一、合璧对。两句相对,与诗词中的对仗无异。这种对仗形式在曲词中普遍采用。1.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长亭送别·四煞》)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对仗(或称对偶),如同绘画中的对称一样,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外国诗歌中也是有的。由于汉语的特点是单音语,方块字一字一音,因此更适宜于用对偶。将意思和音调相似或相反的两句诗并列起来,可以使诗歌形式既整齐又富丽。对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鲁迅的诗歌,尤其是律诗,在继承和运用我国古典诗歌的对仗手法方面,是非常有特色的,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我们迄今所知鲁迅最早的一联诗——一八九八  相似文献   

11.
曲的对仗     
和诗词一样,曲也讲究对仗。但是,曲的对仗,完全是出于修辞的考虑,而非格律上的要求。曲的对仗,可平仄相对,也可同声相对(即平对平,仄对仄)。曲的对仗形式要比诗词的对仗形式丰富得多。曲的对仗的主要形式有: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扇面对、救尾对、鸾凤和鸣对、重叠对、同韵对、两韵对、律句对和衬字对等。合璧对,又称两句对,即两句之间构成对仗,取珠联璧合之意。  相似文献   

12.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是宋词中的佳作,流传甚广,其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很有名,常被后人引用,但对其中"荠麦"的解释历来却不一致.课本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语文》高中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有的书解释为"野草"(《名家读唐宋词》中国计划出版社),还有的书解释为"飘儿菜"(《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沈祖菜著),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正确.将其解释为"荠菜和麦子",注者很显然是将其看作两种植物,其实"荠麦"只是一种植物,有诗为证:苏轼五律《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的颈联是"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根据律诗的常识可知,这一联必须对仗,"荠麦"对"樱桃","余"对"落","春雪"对"晚风",由此可知"荠麦"是一种植物.  相似文献   

13.
鼎足对是元散曲的一种独特对仗形式,是元人小令中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居绝对首位的对仗。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体式:篇首鼎足对、篇尾鼎足对、首尾鼎足对、叠字鼎足对、一字豆鼎足对、特殊鼎足对等。鼎足对在元散曲中的繁荣,显示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互动整合的现象,是对二元对仗思维的一种突破,也是元散曲“曲不厌巧”艺术特色的显现,但运用不当,则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体诗(律诗、绝句)通常要避免重复用字,尤其是对仗句,但是,饯钟书在《淡艺录》叶说:"窃谓诗人矜胜,非特古体押韵如是,即近体诗作对亦如是。因窄见工,因小道恐泥,每同字戏,然初意或欲陈样翻新,小肯袭常蹈故,用心自可取也。"钱钟书先生认为,诗人在近体诗中作对时用"同字",是一种创新,是对陈见的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对仗,也称对偶、队偶、排偶,是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格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近体诗中,更是这样。本文拟对对仗的种类作一简要的归纳。按要求宽紧的不同,对仗可分为工对、邻对、宽对三种。1、工对工对是一种非常工整的对仗,它要求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必须天文对天文、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等,不可混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诗的国家,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词和曲就形式上讲,它的语言比律诗更自由,更显得回环流畅,便于表达思想情感。就对仗一项来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出、对句忌同字、忌“合掌”,平仄要相对,出句必须是仄脚,对句必须是平脚等。但词和曲的对仗,却摆脱了这些羁绊,平仄可以相粘,同一位置的词也可相同,出句平脚、对句仄脚也行;甚至,律诗的对仗是出句与对句两句,但词曲中,有时是三句互为对仗,有  相似文献   

18.
"有V"新解     
"有V"结构是古代汉语固有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回流,它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肯定句中, "有V"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强调,它在形式上填补了"有没有"疑问式肯定回答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在唐诗中,特别是精于诗律的诗圣杜甫,在其创作的近体诗中,却有大量不守成法的变例。这些变例,为近体诗的对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影及后代诗坛。其主要形式有全首对仗、全首不对仗、首联亦对仗、尾联亦对仗、单联对仗、偷春格、隔句对、错综对、当句对和流水对等10种变例。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表现巾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压韵.对联中嵌人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