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大儒钱穆先生《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将中国社会分为四部分;城市、乡镇、山林、江湖.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江湖文化交叉渗透在前三者之中,还以其对应着正统雅文化的特质,制约着通俗文学和平民心理.近年来,伴随着通俗文化热的兴盛,人们已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表层现象上,还在开始探究“通俗热”的深层心理动源.王立先生有关古代侠文学的这本新著,就追溯了武侠文学创作与欣赏的某些传统渊源,将文学主题研究延伸到江湖文化心理的总结上.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3.
王立先生是我国利用主题学的理念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中辛苦耕耘,可说是硕果累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了学界的注意和称赞。他在继《中国文学主题学》(四册)、《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等专著之后,又出版了洋洋40万字的《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专著(辽宁出版社2003年版。责任编辑:徐桂秋),使我们不能不感佩作者的勤奋和对学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立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列入“当代名家文库”面世了,这是国内主题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该书由四编组成:“国别文学主题史接受编”、“国别文学主题母题个案研究编”、“文学母题跨文化溯源比较编”、  相似文献   

6.
王立教授的《武侠文化通论续编》,对武侠文学作主题学、民俗学、亚文化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观照。在多种文化的整合交融中,颇有新人耳目之论。资料宏富博赡,旁征博引,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尤其熟知于宗教典籍和印度文学。书中,点、线、面三者合一的建构,即"单位观念史学"的架构好。  相似文献   

7.
武侠化是中国传统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内蕴的化心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化的深层结构中。王立教授在多年中国学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的《武侠化通论》从主题学、民俗学、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武侠化进行了观照,体现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8.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F0003-F0003
王立教授是一位博闻强记、学识淹贯、笃实勤谨型的学者.前些年,他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创获颇丰,在海内外学人中影响至深,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赞誉,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近年来,王立教授又将自己的学术视野从主题学向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研究方面扩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毫无疑问是他在这一新的领域中的宏观与微观探讨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9.
王立教授新著《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具有独特性,作者划分母题、范式的七种角度,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多是故事叙述所不可或缺的“多发性主题基因”的母题,一类是与环境、背景有关或能构成“定型性”象征的意象。“比武招亲母题”从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角度,追溯出成婚考验习俗祭起母题的印度佛经来源。“跨国别忠奸之争”的解读,也为考察中国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复仇主题置于跨东西文化的语境俯瞰,其意义不仅在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消极因素寻本清源,更在于深入阐明了问题具有的人文内涵。没有作者的理论阐释,我们就可能忽略许多现代武侠文本潜藏的丰富文化意义,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作品《事关江湖》展示了“网络时代”的另类们对武侠文本的解读。他们消解“神话”,推翻经典,颠覆原来的侠观念,并进行了庸俗化的阐释。无论是于外界还是于内心,他们都坦诚以待。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2.
“侠”考     
武侠小说的研究日渐深入,许多论者不约而同地从文字学、训诂学的角度来考察“侠”的起源,且看下面两段文字: 研究“武侠”文学,应当搞清什么叫“侠”。这首先是个语言文字问题。《说文》: “侠,俜也。从人夹声。”段玉裁注说:“《经传》多假侠为夹,凡夹皆用侠。”  相似文献   

13.
《秦时明月》以秦朝为时代背景,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武侠”和“动漫”两个元素之中,通过动画形式的武侠作品,着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的“侠文化”主题,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侠文化”与“侠义精神”的正确理解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的精怪、神魔小说等领域中,变形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变形已经成为主题学下面的一个重要母题,发展至当代文学,变形母题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怀念狼》就出现了多种变形模式,并通过变形母题表现作品主题,体现出变形母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内涵流变。  相似文献   

15.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国宗教思想通论》,于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63万字,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作为我国学术界综论中国宗教思想的第一部系统学术专著,该书打破以往按照教派历史分别论述的模式,以主题为纽结,对中国宗教思想的发端、形成与发展进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中世纪是骑士文学产生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武侠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骑士文学是骑士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武侠文学作品是中国侠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通俗文学.这二者塑造出的"侠"形象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一方面它们都反映了两国的英雄崇拜和尚武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二者阶级属性不同,使得两国之"侠"在行为动机、爱情观和对待统治阶级的态度方面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以反映江湖武林权力斗争为主要题材的一部武侠作。本试从辟邪剑谱与令狐冲这样两个对立元素加以分析、阐释,得出“一统”与“笑傲”两种对江湖权力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邪不压正,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主题畅然其中。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以"意义元素的多寡及其变异情况"为标准,可分为三大类:母题研究、题材研究和主题研究。母题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最小意义单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个母题根据一定序列结构而成的有机体;主题则是作者根据题材立意而来的思想,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并随着文化观念的迁徙而演变。  相似文献   

20.
主题学发端于19世纪初叶的德国.当时《格林童话集》这一世界名著的作者格林兄弟,以学者的眼光采撷加工民间童话故事,发现异域流传着不少与本国相类似的传说,于是,人类对各类故事的情节母题、主题的跨文化思考正式开始了.可以说,主题学的理论框架最初即萌生于民间文学领域的.在我国,20年代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跨区域研究即为代表.60年代后主题学开始复苏,在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著述中时有探讨.80年代后主题学理论趋向深化和复杂化.在陈鹏翔先生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前后,汉语世界较为关注文献载录的渊深积厚的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文学意象、主题和母题.近年来伴随着民俗研究热的繁盛,主题学呈显出回归于民间文学研究的趋向.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刘守华教授《比较故事学》面世刚刚半年,于长敏教授的新著《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也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