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 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我是自己说服不了自己啊。苟延残喘,我会很难过。我总想,哪怕少活几天,我也得活得充实一点。”邱老师接听本刊主编任鹏杰问候电话时,说了很多很多,这几句被主编不由自主地悄悄记了下来。也许,答案就在其中。我们对邱老师的敬意,我们对历史教育的态度,丛应如邱老师所表现的那样——永不放弃!与邱老师一起深度恩考“历史·生活·命运”,让历史教育帮助人?  相似文献   

2.
看了夏武荣老师《提升文化自信,历史教师有责》(见《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6期)的文章。很欣赏他作为历史老师的自觉的责任感,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夏老师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我想.这种自觉的情感一定能使他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和动力,使教学品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邱维骥这位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数十年的老师,这位年届75岁高龄令人尊敬的老人,退休15年以来,阅读不停,思考不止,写作不辍。难的是,这一切都进行在他身患重病过程中。邱老师已抱病多年,几经卧床难起,而眼疾又让他雪上加霜,然而他没有放弃,始终不放弃。好多时候邱老师都病得无法动笔,只能口述由女儿或学生代笔记录,整理好后再念给他听,然后反复修改成文。于是,就有了《当代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历史的力量》《历史·生活·命运》等对历史与人生和历史教育积其一生之经验的表达,字里行间渗透着邱老师自己的灵魂、思想和智慧;也就有了《对日皇裕仁8.14〈诏书〉流行评述的质疑》《抗战胜利钟声在八一五7时正点敲响》《六十年前的日本:确是无条件投降》《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比德国更完整更典型——驳日本清濑一郎、江藤淳日本不是无条件投降论》等彻底颠覆流行一时、为害不浅的错误观点日本有条件投降说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引起的震动,不限于国内外学术界,其影响之大上网一搜邱维骥便知大概。邱维骥老师何以如此执著?我实在是太爱我的祖国,太爱我的祖宗,太爱历史文化,太爱历史教育了,我丢不下这些。好多人提醒我身体最要紧,劝我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要再写什么了。这都是好意,...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教育的理解,需要人生阅历的积累。对历史专业杂志的品读亦如此。1996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子弟高中工作,恰逢学校科班出身的历史老师南下广东,我这名新兵到哪儿找“师傅”?出于在大学培养起来的研究兴趣,我想到了在大学图书馆结识的书刊朋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下称“《中史参》”)。于是,我开始订阅《中史参》,并...  相似文献   

5.
我国史学界对谭嗣同为何选择献身道路的问题,基本成定论的说法是:牺牲我一人,唤醒世人的爱国激情。但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则众说不一。因此,“戊戌变法”一课中“谭嗣同之死”成为学生关切的话题。支玉良老师《从教学的失败到教学的成功》(见《历史教学)2010年7月上半月刊)和高树山老师《也谈谭嗣同之死》(见《历史教学)2010年10月上半月刊,以下简称《高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下面这一组历史图片,是我从四川教育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参见本书32页)一课中翻拍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识理可以养心。一部好书就是尘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相识相知相交相恋的12年,《山东教育》成了我的朋友和老师。  相似文献   

8.
成都大学冯一下老师所著《改革中的历史教育》一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是一本历史教育研究论文集,收入文章70多篇,共55.3万字,分量颇重。从内容、水平和涉及的问题来看,该书无疑是历史教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长沙市一中胡军哲老师的《教师阅读与考试命题》一文(《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深受启发。胡老师在文中深刻剖析了中学教师的命题现状.并提出“解决教师命题能力的根本还是在于阅读,以及将阅读所获体现于自己的命题之中!”我对此深有同感,特在此谈谈自己的阅读与感悟。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中外教育交流的加强,中外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呈现繁荣景象。笔者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的篇名中以“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材”并结合各国国名搜索,相关论文篇数大致如下:1980-1999年10余篇,2000年以来160余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关于著作,20世纪,王铎全、李稚勇出版了《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新世纪,大量历史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对此多有论及,其中探讨较多的有余伟民的《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赵亚夫的《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李稚勇的《历史教育学新论——国际视野中的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的《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等。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7,(11A):63-63
读王守仁《传习录》之《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节选)(以下简称《训》),感触颇多。原本只知明代王守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在哲学思想上颇有见地,不想其在教育思想上也多有真知灼见,并且一直穿越历史时空,在如今的21世纪也极具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张苏法老师在《选择历史教学材料应注意其价值取向》(《中学历史历史》2009年第8期)一文中.对本校一位老师上课时讲了有关孙中山缺点的两个史实.提出不同看法.主张“历史教师要慎重对待教学过程,适当调用或规避相关的内容,从而避害趋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言下之意,为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看似不利于学生教育的史实.就不能告诉学生。  相似文献   

13.
理论探索的初步收获 笔者对历史学习过程与历史学习目标关系的探讨,始于2000年~2001年之交,当时写成《历史教学过程新探》一文,并于2001年10月发表,2002年收入《历史教育新探》文集之中回。在该文中,笔者提出并初步论证了“过程即目的”这一论断。2004年秋。为向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年会提供交流论文,又撰写了《“过程即目标”简论》一文(发表时改题为《“过程即目标”论》),对历史学习过程和历史学习目标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岁月的书签     
我的问题: 张老师,读了您《历史的坏脾气》一书中的《私塾背后消失的黑洞》之后,我受到震撼。传统教育的断层,对学生学好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小时候读着《文选》《通鉴》长大的唐德刚们已经不复出现,那么大念特念“早晨和雄鸡…‘喔喔喔,白月照黑屋”长大的新一代,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洛温(Jamesw.Loewen)所著《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一书(1995年初版,近年修订出了第2版),名为“老师的谎言”,实际主要指教科书的弊端。美国中学历史教育之所以充斥着谎言,正是由于历史教科书的大错特错。洛温的笔触是非常深刻的,也是极其尖锐的。海伦·凯勒、哥伦布、林肯、感恩节、梅莱大屠杀、越南战争……教科书在叙述和评价诸多人物与事件上存在的错误信息、短视见解和刻意歪曲,洛温直戳痛处、击中要害,可贵的是批评之中非常注重建设,其重新叙述的历史精彩生动令人着迷,这就难怪此书会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甚至在全球畅销不衰了。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纲要》第五章《历史和公民》的重心是探讨历史教学与公民教育的问题。本文拟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历史和公民》中的《发现民主》学习单元之“人权”一课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导读,旨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我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1)历史情境的创造性设计;(2)历史素材的娴熟使用;(3)探究性问题的设计;(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隐性渗透。与此同时,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萃     
教育文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檀传宝在《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一文中说: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部交响乐,那么它的主旋律就应该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类主体性的一个方面,但教育又是一种人类主体自生产的活动领域。这一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18.
我现为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历史教师。从1988年到现在,我与赵亚夫老师已有20年师生情谊,他虽然没有为我们上过教法课,但却带了3年多的班主任,这期间我们得益于他的教诲实在比他上一门教法课要多得多。大学毕业后,获与老师的交往从未中断,学习也一直在继续。正因为如比,我对赵老师的历史教学研究在理解上就可能更敏感一些。得知赵老师终于打出了自己新历史教育的主张,我就立即萌生了做访谈的念头。一是因为,我身在中学,我的访谈或许有助于一线老师和一般读者去理解赵老师的新主张;二是因为,赵老师早就倡导以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历史教育,而他的新主张对比又有进一步阐发,我期望用更自由的访谈方式呈现其重点,以便同仁们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赵老师搞研究写文章,常常讲教学现象(亦即实跋)背后的道理,而这道理当然是有理论做支撑的,关于道理的阐述(亦即理论)本来就发乎实跋,可惜的是一些老师误以为赵老师的文章“理论性”太强,并未耐心认真地读下去。其实,真正认真地读进去了,才恍然发现赵老师的理论原来是要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是理论与实跋交融的结果,绝非空谈。但愿我做的这个关于赵老师新历史教育主张的访谈,能够让老师们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所得益。  相似文献   

19.
近期我拜读了陈其老师《遵循学科规律 反映教师心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一文.同时也与人民版教材主编朱汉国教授有所接触,感触颇深。人教社和朱教授都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多次对实验区进行回访和调研,不断倾听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和历史教研员的呼声与建议,对历史教材进行细密而科学的修订。  相似文献   

20.
罗文明 《上海教育》2006,(10A):28-29
记得在1998年,学校安排我任高三政治教师。不甘平庸的我担心稚肩难挑重担,就多方拜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中学政治教学之法。然而,我总觉得进步不大,心中始终蒙着一层阴影。1999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兄弟学校一位老师家里看到一本《上海教育》(1999年第二期),匆匆浏览一遍,我就被她吸引住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人怎样做人的人》《教育科研在申城》《请为学生而上课》……不正是我在寻找的东西吗?第二天,我就到邮局给自己补订了一份《上海教育》。从此,《上海教育》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每期必读,并作抄,写体会,案头上的《阅读笔记》日渐丰腴,我的教学水平日渐精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