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共有32家,位居全国第三,社事呈现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不均、规模有限等特点。全国文人结社的大背景和周边地区的结社活动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较为发达,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发展的大势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区域分布不均,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过多集中于徽州地区.而明代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研究历来为学者所重,福建地区在当时亦曾出现大量社事,但是至今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笔者在近年研究中,仅所知见的明代福建文人结社就有26家之多,它们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明代后期,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3.
明代莆田文人结社可考者共有十五家,其具有历史的一般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以传播学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及其传播功能三个维度具体分析明代莆田文人结社的特征,总结明代莆田文人结社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4.
严明 《文教资料》2014,(13):9-10
文人结社与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明代文人结社风气达到鼎盛。《明代文人结社考》是李玉栓副教授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的,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考录全面,文献翔实;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态度审慎,考订细致;守旧出新,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5.
明清江南士女结社主要集中在杭州湾沿岸、太湖流域、安徽的桐城等地区。其活动多是文学上的诗词唱和,带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这种结社活动附着于男性文人结社的边缘,没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也没有使她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发展至明代出现高潮,它的兴起、繁盛和衰落与多种因素有关联,其中政治因素,影响既深且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时局总是牵动着文人结社的发展进程,高层官僚雅好宴饮赋诗甚或直接参与社事,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结社之风,激烈的党派之争促使文人结社变得更加炽盛,在总数、规模、管理、性质等方面都在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安派结社始于万历八年,讫于天启初,前后持续40余年,总计达到37例。它汇入到明代文人结社的整个洪流中,大大丰富了明代文人结社的内容,对于公安派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思想的传播、文学影响的扩大等皆有深刻的影响。公安派结社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公安派兴衰演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的苏、松、常、镇地区,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文人结社数量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三种形式最具风雅性。游园赏景是江南文士淑世情怀与山林之乐的交融。分题斗韵,联篇吟唱,是文学性与娱和}生兼具的群体互动。绘图纪盛又是社集活动的再现与升华,瞬间的定格使风雅长存。研究文人社集活动对于认识文人结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姑山遗集》为明遗民沈寿民所著,时明季皖南地区的社事记载颇多,所载社事有南社、梅溪社、晋社、桐溪大社、明社、素社、观社、益社等。兹将这些篇目勾稽出来,略作考订,以窥明代文人结社之风气。  相似文献   

10.
台阁体、台阁雅集与文人结社有着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馆阁之臣之文人结社的风气带入禁林,促进了宫廷中宴游雅会的兴起和台阁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台阁体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人结社的兴盛,比如怡老诗社的兴起,与台阁体的盛行密切相关--怡老唱和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这实际上反映了台阁体影响的深广,也说明明代文坛在台阁雅集盛行时期存在庙堂与山林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2.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诗坛和剧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受当时文人结社之风的影响,他曾组织或参加过一些结社。其中海门社和群社是文学性的诗社,中江社是举业性的文社,咸社则是宗教性的禅社。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的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学习呈现出了不绝如缕、代有人出的景象,这种情况显然并未出现在同时期明疆域内的其他地区。其原因不仅在于杜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也在于明代关中学养与杜诗思想的契合度较高、明代关中文士所崇尚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杜诗的推毂、明代关中文学家族中已经形成了学杜的文学传统等原因。同时,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浸淫深刻影响到他们写诗时的措辞、架构、用韵,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他们在文章写作中对语句的采用。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之诗文传到朝鲜后,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等方式表达了对其作品关注和欢迎,同时也对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复古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提出指责。虽然朝鲜文人的评价多受中国文人的影响,但这些褒贬不一的批评是对中国李攀龙研究的有益补充和丰富,对李攀龙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宣州、歙州和池州所辖范围和现代概念的"皖南"大体一致,能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随着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唐代开始出现本土文人,并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对唐五代皖南文人数量、具体分布地域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上来分析皖南本土文人及其创作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皖南本土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以天主教及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天学”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士大夫的积极推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对天主教进行了儒学化的包装,这为士大夫最终接纳“天学”扫清了障碍。急于挽救晚明危局的士大夫视“天学”为济世良方,对“天学”的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积极推动成为“天学”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动力,对“天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清易代以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士大夫阶层对“天学”的热情逐渐消退,“天学”在社会上的影响亦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7.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