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观的演变是与其价值基础的改变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同样是建立在其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课程观及其价值基础的历史演变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课程观相比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  相似文献   

2.
从泰勒到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解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课程理论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课程教学实践。本文从泰勒的课程理论出发,分析了作为20世纪的另一个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巨大冲击和批判,进而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即"4R",同时对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构建开放性课程、优化教学过程、转变评价观念和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从利维斯提出将大众文化引入学校课程的主张以来,有关大众文化的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众文化课程观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大众文化课程观从利维斯的精英主义大众文化课程观、班托克的社会分层大众文化课程观、泰勒的校外课程大众文化价值观、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大众文化课程观到白金汉等的媒介素养教育大众文化课程观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人们对大众文化在课程中的价值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4.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5.
泰勒原理是现代“主导的课程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概念重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解构和重建,动摇了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但对泰勒原理“整体推翻式”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应当辨证地看待泰勒原理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充分认识二者的互补而非取代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泰勒原理予以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考虑到课程理论的不断建构。考察泰勒原理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其转变,认识到高职课程改革需要: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倡导"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建立以"转变"为导向的评价观念、促成"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同时,需要处理好两种课程观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凸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本文就师生交往互动观下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四点看法,即凸现教育主体的发展性、注意课程实施的建构性、加强学习活动的体现性和展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概念重建”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运动,批判了泰勒原理僵化、封闭的知识观,辨证分析了二者的融合与合理性的渗透,完善了对泰勒原理的批判、重组与超越,确立了多元的课程理论的新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泰勒原理科学的重塑。积极全面影响着应用型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视角下多尔的4R课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工具主义及机械主义弊端日趋明显。多尔对现代主义的机械认识论、实证方法论、科学化课程思想和泰勒原理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他的4R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开发应该体现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并由此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他认为知识是动态的,课程计划应带有模糊性,提倡探索的课程氛围,教师要放下传统的权威角色,平等地与学生开展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的工具主义及机械主义弊端日趋明显。多尔对现代主义的机械认识论、实证方法论、科学化课程思想和泰勒原理进行炙思和批判,提出了他的4R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开发应该体现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并由此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他认为知识是动态的,课程计划应带有模糊性,提倡探索的课程氛围,教师要放下传统的权威角色.平等地与学生开辰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前现代课程观的追溯和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我们深入这一理论领域便可感受到,从这种看待世界与教育的方式中,能够产生一种对未来世界和未来教育充满激情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创造。特别是美国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充满着创新性、发展性的活力。对之加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建立课程新视野,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一、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与现代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泰勒原理不同,多尔提出了设计后现代课程的“四R”标准——一种形成…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独特的视角阐释课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普遍性到情境性、由静态到动态的思维转化。新课程观中的"人",不再是抽象的、群体中的、大写的人,而是具体的、真实的、小写的人。这种理念表现为:师生的个体经验在课程得到认同,并成为课程目标与内容生成的基础;师生的话语权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师生的个体发展成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过程课程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课程本质、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和课程主体都有了全新的看法。新的课程观要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以新的面孔呈现。  相似文献   

15.
课程作为审美经验是美学视域下课程本质观的集中概括。这一美学取向的课程本质观旨在揭露由于技术理性的霸权学校课程被遗忘的审美维度,借助美学视角进而澄清课程的美学本质及其特征,以期实现师生审美意识的觉醒、恢复课程与审美经验的连接以及凸显课堂教学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课程知识观的分歧日渐凸显。以教育界的典型观点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教学论知识观与课程改革者知识观的差异,探索两种知识观冲突的理论根源,能够为化解两种知识观分歧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单元和载体,相对于文本课程,它是以网络为媒介、具有能构建多媒体化的、有计划地达成某种预期结果的经验活动。而后现代课程观作为一种迷人和富有魅力的新型课程观,其倡导的多元与开放等理念与网络课程这一新型课程模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么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网络课程中隐含的意义与价值则是探索的方向。以后现代课程观的几个核心观点为切入点,挖掘出后现代课程观对当今网络课程的适切性价值,旨在寻找后现代课程观中积极意义的因素,提倡以一种开放的、多层次的观点来对待当今的网络课程,为我国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师生观。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主义课程观是中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课程观,二者都把知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上。"完整性"课程观则将二者由"过"与"不及"拉向"中",强调师生的共同在场与融合及对文本的学习,让教育实现生活世界和人性的复归。在实施时,教师应增加课程的开放性、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深层和全面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它试图颠覆和超越现代式课程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它提出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等4R课程标准。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