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炼磷排放的高温磷渣液的常规处理方式是水淬冷却、露天堆放处置,该方式不仅浪费巨额热能、占用大量土地,还引起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的磷渣资源化技术仅针对于水淬后的磷渣颗粒,无法回收热能,且磷渣掺量较低。本文提出将高温磷渣液在线资源化利用,制备建筑装饰用铸石产品,不仅可全额回收其蕴含的巨额热能,还能从源头消除磷渣的环境污染。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石英砂和高岭土为辅助原料,高温磷渣液掺量可达75%,所得铸石样品分为乳浊玻璃材质和微晶材质两种类型,均具有优于天然石材的抗折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可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磷,第15号化学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VA族。由于单质磷在空气中会自燃而发光,因此在英语中,磷来源于希腊语中的Phosphoros,原指"启明星",意为"光亮"。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磷资源是国家战略矿产资源,磷矿石是磷肥、磷化工生产无法替代的主要原料,磷资源开发直接关系到我国磷肥、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云南是磷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3.
"磷"是一种重要的稀缺矿产资源,多用在化工行业。磷的应用从日常使用的洗衣粉、食品添加剂到农业饲料、金属和塑料加工及表面处理、耐火材料、阻燃剂、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及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都可见它的身影,而磷产业链下游的精细磷化工行业,则是现代化学工业特别是精细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已成为是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4.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都会不断产生,尽管它们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非常有发展潜力.文章通过对我国逆向物流的现状分析,指出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迫切性,以及现阶段有效减少废弃物排放,增加资源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沱江内江城区段底泥无机磷组分、总磷(TP)含量及扰动对其释放影响。结果表明,沱江内江城区段河道底泥TP及各无机磷组分浓度从上游→下游5个断面(职业学院→三桥→师院→西林桥→沱桥),呈递增趋势。无机磷组分浓度排序为Ca-P>Fe-P>Al-P>O-P。同时采用摇瓶实验模拟探讨扰动对底泥磷的释放影响。结果表明,在扰动强度SS分别为0.1g·L~(-1)、0.5g·L~(-1)、1g·L~(-1)、3g·L~(-1)时,上覆水TP、磷酸根态磷的浓度均会在短时间(2~4小时)内释放达到最大值0.15mg·L~(-1)、0.16mg·L~(-1)、0.17mg·L~(-1)、0.19mg·L~(-1)和0.13mg·L~(-1)、0.15mg·L~(-1)、0.16mg·L~(-1)、0.18mg·L~(-1)。说明扰动对河道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显著,并且底泥上覆水间以磷酸根态磷为主。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亚硫酸钠混合液作为磷钼蓝光度法测定溶液中微量磷的还原剂,应用于土壤中速效磷的测定,其稳定性、灵敏度和准确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1.磷的概况 磷在动、植物的生命循环中起着巨大作用,多种蛋白质都含有磷,骨骼、脑髓、血液和其它组织中也含有大量磷的化合物,人体中平均含有1kg的磷,磷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元素。自然界中存在着植物从土壤里吸取磷,动物食用植物得到磷,动、植物死亡腐烂后,磷回到土壤里的循环过程。所以,尽管动、植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第一篇空气最先接触的物质就有磷.而且它是最早以实验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磷也是我们记忆比较深的物质。磷是非金属元素巾发观较阜的一种元素。许多元素是首先从矿石里发现的,而磷最早却是从有机物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磷的任意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水体污染,减少磷排放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粘土矿物资源丰富,具有特殊的结构组成,对磷的去除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改性的粘土矿物。因此,系统总结粘土矿物对磷的去除效果与机理,为更好的开发粘土矿物在废水处理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常压制备的工艺,制备出菱角壳活性炭,对其进行磷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速率主要由孔隙内扩散控制,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分别较好地描述了菱角壳活性炭对磷的吸附过程和菱角壳活性炭对磷吸附等温曲线,菱角壳活性炭对磷饱和吸附量拟合值达26.67 mg/g,能有效吸附富营养化水体中95%以上的磷,吸附能力良好。菱角壳活性炭作为一种易得、廉价、高效的吸附剂,在合理回收和解决富营养水体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赵玉芬教授指出:"磷是生命化学的调控中心."人体中不到1%的磷是生命元素之魂,因此,在化学水平测试中以磷为载体考查学生能力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12.
磷化工重点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澄华一、学科发展方向及目标我省有丰富的磷矿和水电资源,是发展磷化工最优越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省在磷化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化肥、农药、洗涤剂、饲料磷酸钙及磷铵等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大黄磷基地的建设正加紧进行,其中热法磷酸...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吸附城市生活污水中磷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粉煤灰吸附城市生活污水中磷的反应级数、指前因子和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粉煤灰对磷的吸附反应的反应级数为-0.0808,指前因子A为8.87×10^-12(mol·L^-1)^1.0808min^-1,表观活化能E为-25.45kJ·mol-1.  相似文献   

14.
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丙烯酰基功能化的磁性Fe3O4粒子表面制备三唑磷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磁性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三唑磷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对三唑磷分子存在较高的吸附特异性,以此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剂,成功地应用将三唑磷从有机磷农药混合液中分离和富集,富集因子高达40,分离因数SCPF/TAP低达10-4。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的磷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土壤中的磷,对深入了解土壤-植物系统中磷的营养循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钼蓝法对土壤中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虽然比较繁琐,但精密度和准确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根系分泌物在植物磷营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磷营养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增施磷肥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途径,不仅会引起资源枯竭,成本增加,而且经济效率下降,环境污染加重。如何解决磷营养问题,既能保持作物高产优产又能保持环境一直是世界各国植物营养学和植物学工作者苦苦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根际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人们对植物利用土壤潜在养分的基因型差异的本质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对根系分泌活化土壤磷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土壤磷营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植物根系分泌物活性土壤磷以及提高土壤磷利用率的研究做一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证明,磷元素及含磷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生物膜、ATP、核酸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必要参与者,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行,在生命从胚胎发育到衰老的过程中,磷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廉价易得的钢渣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中磷、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投加量的增加,磷、砷的去除率增加,在磷的初始浓度小于50 mg/L,投加量为0.75 g/100 m L时,磷去除率达99%以上;在砷的初始浓度小于10 mg/L,投加量为6 g/100 m L时,砷去除率也可达99%以上。p H影响钢渣对磷、砷的去除性能,中性条件下,钢渣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p H 9~11,有利于钢渣对砷的去除。钢渣对磷、砷的吸附均符合Lan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具有"快速吸附、缓慢平衡"的特点。钢渣是一种良好的吸附除磷材料,对砷也有一定的吸附能力,磷和砷在钢渣上的吸附为竞争性吸附。  相似文献   

19.
从家庭日常不可缺少的火柴,到军事上使用的烟幕弹,都需要磷。我们嘴里小小一颗牙齿和农田里所施成千上万吨的化肥,也都是磷的化合物。磷可说是人和动植物体内重要的化学元素之一,单质磷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主要的是白磷和红磷。白磷在黑暗中会发出闪烁的亮光,希腊文的“磷”字原意就是“鬼火”的意思。究竟谁最早发现磷的呢?曾经有人说是著名的德国化学家孔克尔(J.Kunc-kel),也有人说是伟大的英国科学家波义耳(R.Boyle)其实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磷的,应该是德国汉堡的亨尼·布兰德(H.Brand)。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铁炉渣对稻田水磷去除的有效性及机制,在介绍了铁炉渣磷去除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区域,采用原位采样与室内分析法测定并分析了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磷的影响,并探讨了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磷去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施加铁炉渣可有效地去除稻田水中的磷元素,并随着铁炉渣施加浓度从2 Mg/hm2增加到8 Mg/hm2,其对稻田水磷的去除效率逐渐增强。从水稻生长季平均去除效率看,8 Mg/hm2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磷的去除效率为27.8%;从时间变化来看,铁炉渣施加在磷含量出现峰值时对稻田水磷的去除效率最为明显;除了铁炉渣的物质组成和多孔结构调节稻田水磷去除效率外,pH和温度的变化也在控制铁炉渣施加对稻田水磷去除的效率上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施加铁炉渣去除磷技术在稻田水磷去除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