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追求的不仅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语文,强调的是让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主动的求知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直接传授给学生现有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方法便是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拥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之后,对教师的依赖性就会慢慢减弱,直至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也能自己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当中。在此,我和大家交流讨论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民 《考试周刊》2011,(72):69-69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轻重。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可划分为阅读过程和作文过程中的自学能力,两者是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应重在输入这一方面,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芳 《小学生》2013,(9):77-77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优劣。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独立的,可持续的,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老师推一把,走一步,没有自己的行动能力,不可能自由搏击于知识之海中。语文能力如果从外延上分,可分为  相似文献   

5.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聋校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充分调动聋生的感知,因材施教,去开发聋哑学生的智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培养聋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老师讲解教材,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学习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解惑能力、自学能力.高数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引进很好地实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规律、总结归纳,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必须要具备的才能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技能,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此,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验,在此愿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让大家了解具备自学能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的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也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我国有这样一句古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实际上指的就是自主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以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对"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已达成共识,传授知识只是一种手段,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差异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周刊C版》2016,(20):93-94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开始自己探索分析周围事物,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了。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多鼓励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要充分将学生的自学潜力挖掘出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作为物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好的自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知识、方法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强调把握方法对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自学能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然后语文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形成,需要教师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在收获新知的同时积累更多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为打开知识宝库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质和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国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学生培养成自己开采知识的"开拓者";而作为学生,则应具有自我导航意识,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塑造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完善自我的自觉活动中去。而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初中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整理知识的语文综合能力。它包括四种能力:即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独立的阅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监控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王淑芳 《学子》2014,(5):45-46
正在我多年的小学教学活动中,深深地感到教给学生单纯的数学知识,不如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和习惯,就像古话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和认真听讲的习惯很重要,因为学生课前预习是他们自己进行质疑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在上课前初步了解老师所要教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而学法则是学生手中之"鱼竿",是获取知识之"鱼"的重要工具。学法指导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并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助于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授之以渔",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开拓者",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7.
正卢仲衡教授说:"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终身教育、创造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因素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运用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人终生相伴的最好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教会学生自学,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本领等于交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当前一些老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课堂上一贯注重教,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当做"主宰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前,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大多是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这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迫切需求相差甚远,面对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让学生加速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余芳 《中等职业教育》2012,(18):14-15,1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学生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笔者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师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能力,即授之以"渔场"。在语文教学中。这个"渔场"也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授之以渔     
古谚曰: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