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道德知识,也不在于学生了解多少道德观念,关键是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将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并能转化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课前调查,为学生的道德认识作铺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启发学生道德认识的"活"的源泉,根据课程特点,让学生做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奠基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新课标要求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使学生通过活动强化行为训练,并将课堂中的道德观念与个人实践行为有机结合,这样就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的养成。一、家庭活动培养感恩意识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尚且肤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践行道德。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与学在精神与理想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这一特殊渠道,使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等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具性、文化性学科.数学课堂的有效生存和数学教师的灵动睿智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学生会学数学、学好数学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思考是"打造‘厚实’的数学课堂是教学的基础,做个‘大气’的数学教师是教学的境界,培育‘个性’的特质学生是教学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是学生需要、想要和能要的追求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具有德育目标现实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和德育方式自然化的特征。这样的课堂既要遵"适合"之道,又要崇"适合"之德。"遵‘适合’之道"意味着课堂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崇‘适合’之德"意味着课堂需要培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正>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7.
《当代教师教育》2016,(3):39-44
"好老师"生长于学生心中。从学生的视角探寻"好老师"的特质,探究"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形象,显得尤其必要。通过对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生活体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建构了教师评价的三个维度,形成了"‘好老师’的形象与人格"、"‘好老师’的课程与教学智慧"、"‘好老师’的师生关系"等"好老师"的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8.
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知活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也很难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自身行动也不易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因而,我们要结合智障孩子的各种行为缺陷,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从‘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积极探索"先学后导,变教为探"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空间。所谓"先学后导,变教为探",即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原则上每一堂课,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展开。"导",体现在教师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阶段培养学生法治理念以及道德观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存在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传统的知识型道德与法治 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乏味和枯燥,而且在学 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更是难以 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理念的形成起到理想的指导作用。 对此,文章主要探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策 略,提出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情境 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生活、丰富的学习活动等多种方式培 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与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2008,(5):62-62
在日本,"诚信教育"与学校的全体教育活动挂钩,通过学校生活、"道德的时间"、各种学科的教学、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展开。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志等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自觉性,并最终使学生形成"诚信"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道德的时间。"道德的时间"是日本独有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98):116-117
《道德与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与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们正确地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将教育内容集中于理论环节,生活相关内容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蕴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源泉,只有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及生活世界领域实施教育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会,推动学生观念的形成并且展开深入思考与有效探究。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崔允漷先生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他还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使他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真正做到入眼、入口、入脑、入心,从外在的道德现象中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使道德概念变成内在的道德信念,最终升华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根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按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德育原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八荣八耻”教育主题,学校少先队可以开展“练就‘明荣知耻’的慧眼,到平凡的世界里‘淘金’”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倒推"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所以教师应注重"倒推"策略的教学。通过探究如何使用优质资源,从"灵活选择生活资源,渗透‘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倒推’策略""拓展教学资源,深化与运用‘倒推’策略"三方面,设计"倒推"策略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个别小学生因为物质生活的富有,使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这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好习惯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一种好品质,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路.那么,作为小学班主任,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呢? 一、开展道德认知教育 道德认知也叫道德观念,道德认知的形成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开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着手改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丰富多彩的品德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完成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这两次转变的最理想的途径。在越来越重视课前实践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的当下,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应该更加追求高效。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把握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认知到行为的初步转变呢?一、课堂实践活动形式设计:源于生活,出于需要"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道德情感,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开展学生角色体验等活动,引发学生行为共鸣,内触学生心灵,让学生从自觉自己的行为逐步走向行为自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学生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自然》教学对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举例是比较实用和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掌握道德观念更清晰,获得道德概念的印象更深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为达到这一预期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讲究举例的策略和艺术.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举例必须做到以下"三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