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管教方式的代际传递是指亲代有意或无意地在心理上影响子代管教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文章首先从社会学习理论、依恋理论和气质模型三个方面对父母体罚和身体虐待两种严厉管教的代际传递进行了理论解释,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代际传递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机制,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气质活动性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儿童气质活动性和父母教养因素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气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集中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儿童气质活动性及其与父母教养因素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吕艳 《家庭教育》2005,(4B):32-33
儿童心理医生观察发现.许多父母的教养困扰.常来自于对孩子的气质特质不够了解,或是管教上的方式“不速配”.从而造成亲于关系紧张,或造成孩子的行为日渐偏差。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统中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困境,还有城乡文化冲突、教育观念冲突、婚姻观念冲突,儿童的流动和父母婚姻的变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恶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并考察儿童气质的调节作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0名1~3年级儿童及其家长和老师,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PSQ)、王宇中《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和刘文、杨丽珠编制的《基于教师评定3~9岁儿童气质结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且夫妻冲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儿童的活动性、反应性、专注性与儿童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且儿童专注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儿童的专注性在父母婚姻质量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之间调节效应显著,即儿童专注性越低,父母婚姻质量对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负效应越大.结论:专注性在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听力障碍儿童气质特点及其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自身特点直接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索听力障碍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的气质与正常儿童的气质在专注性维度上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影响听力障碍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的气质的积极因素是高专注性、低活动性、低社会抑制性,影响听力障碍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的气质的消极因素是低专注性、高活动性和高抑制性。研究对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父母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也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并非单方面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的气质、问题行为及其他心理病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2009,(7):80-80
在美国,气质研究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儿童心理学者也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儿童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步骤。气质是条线索,让我们可以看清孩子的特性,知道某种行为是他的气质所致,根据孩子的气质,用合适的方式来教养孩子。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父母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气质的原因。很多研究结果提示,观察儿童的气质越早越好。父母和教师要体谅和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上、与人和环境相处上所遭遇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将在考察学前儿童焦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拟从儿童的气质特点等内部主体因素和家庭环境、父母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背景因素两个侧面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考察学前儿童焦虑问题产生的内外部原因。这不仅可以揭示影响学前儿童焦虑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108名16岁以下失足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失足学生家长教育子女多采用两种方法:45%的家长采用所谓“严管”,即“不听话就打”的严约束不教育的方式,失足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收效甚微”;25%的家长采用无力的说教,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结果也是孩子听不进去。父母的教养观念、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恰当的教养方式能加强管教效果。否则,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和背离。面对子女的不当行为,有12种父母经常采用的管教方式会使…  相似文献   

11.
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需从家庭入手。通过评估需求,采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两种方式,从正面管教认知和正面管教行为两个维度介入,为家庭制定干预目标、干预内容、干预措施等,由研究者和家长共同实施干预计划,最终使父母在研究者的指导下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1前言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致使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因为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没有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教,往往在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感,行为上出现一些偏差,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郭建平 《甘肃教育》2009,(23):12-12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父母在与子女互动时常会出现因电子设备而分散注意的低头行为。父母低头行为是影响儿童发展、破坏亲子关系的危险因素。为了明晰学前儿童家庭中父母低头行为的危害,考察父母行为与儿童个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对618名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的联系及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父母低头行为能够负向预测亲子关系,学前儿童情绪不稳和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低头行为与亲子关系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少父母的低头行为、提升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改善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教育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管教方式可分为非正面管教和正面管教,前者以压迫和强制的手段使学生服从,后者则是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儿童自主改变。正面管教是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坚持和善而坚定的原则,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管教方法。在应对儿童问题行为时,正面管教以尊重和鼓励为基石,以帮助儿童体验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为关键,以培育儿童形成良好品德所需的能力为目的。在实际教育中,可采用四个策略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正面管教:坚定而和善的原则,让学生感受尊重与被尊重;构建相互支持和尊重的班集体,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集体中改正错误;停止外力干预,引导学生在错误中自主学习和进步;审视情绪反应,提供针对性帮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37名儿童及其父母、老师的问卷调查,考察了父母情绪教导、情绪表达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母情绪教导对儿童攻击行为起抑制作用,而父母的情绪觉察和情绪接受对儿童攻击行为影响不明显;(2)父母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而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3)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在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父母情绪表达、情绪教导通过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低头行为是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过度使用手机的低头行为,是一种社会排斥和人际关系忽视行为,可能损害儿童心理健康。文章分析了父母产生低头行为的现状和原因,总结的消极影响包括父母低头行为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增加儿童抑郁症状、增加儿童屏幕使用时间、负面影响儿童学业成绩、损伤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从依恋理论和注意资源有限理论视角分析了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从父母手机使用认识、正确手机使用行为、父母陪伴以及社会层面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干预和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的向城市涌进,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并与日俱增.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那么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并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的发展,在生命初期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气质是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气质与依恋、良心、同情心和延迟满足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行为能力、焦虑等不同角度探讨气质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一、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意义什么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西方众多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