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  相似文献   

4.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6.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主题《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转》,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所著,文中主要阐述了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包括战前准备和战后总结,体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才能。除此之外,文中还反映出个人为集体着想,个人对集体产生信心、信任感,并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强大集体凝聚力的思想。这一点,对班级管理来说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曹刿请见"与调动学生为集体利益着想的积极主动性"曹刿请见"在"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情况下,曹刿说,享受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乃入见"。曹刿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呢?从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也为了集体利益主动请见——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4.
讲《曹刿论战》,自然会讲到鲁庄公。一些参考书说,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其特点就是"鄙",即目光短浅。并列数条证据,如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神灵身上,打仗时鲁莽、冲动,打败了敌人还不知道取胜的原  相似文献   

15.
《左传》当中描写长勺之战时,极力渲染曹刿出众的才华,而我认为,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取胜,最关键的原因并非是曹刿的才华,而在于鲁庄公海纳百川”的宽容心态。曹刿在进见之前,曾说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曹刿虽有才,但为人不谦逊,若让君王听到,往往被排斥。楚怀王仅仅听信小人谗言,就将楚国左徒屈原贬为庶人,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对比而言,鲁庄公所创设的环境,的确是十分宽松的。况且,曹刿本是一芥草民,对鲁庄公循循善诱地教导时,鲁庄公并未觉得他傲慢,反而虚心接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鲁庄公对臣民十分宽容、和善。…  相似文献   

16.
焦凡平 《现代语文》2008,(9):118-118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福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版)“曹刿和庄公的三次对话,揭示出鲁庄公的昏庸无知,曹刿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7.
再看庄公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关于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而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旨在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其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文中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参考资料也认为,鲁庄公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通过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9.
对于课文《曹刿论战》,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尽情地赞美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鄙视鲁庄公的昏庸无能。从表面上看长勺之战,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