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内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发展就成为构建文明城市,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能够解决汽车燃料所引起的污染问题,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新能源汽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中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与类型,最后再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断增多,这也使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在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委托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图得以被我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带头制定,并于2016年正式在SAECC会议中发布,从而深入阐释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的详细内容。鉴于此,本文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汽车制造企业的盈利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了。因此,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选择汽车上市企业的盈利因子、偿债因子、发展因子和运营因子对企业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财务指标来评价商业模式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正>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是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和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解技工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现状,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16份,其中78.5%的企业人力经理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育中缺乏交叉融合性的知识教育;68.1%的企业车间主管认为,  相似文献   

5.
当今汽车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能源匮乏、气候变暖,雾霾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和减少排量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纯电动汽车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加深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通过对几个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的优缺点进行阐述,并根据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在权衡目前技术状态和未来新技术的可行性的同时,将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在正在提倡绿色节能技术。汽车产业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应该不断强化绿色制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加强这一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绿色制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绿色制造的内容,对汽车工业的传统制造模式和绿色制造模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汽车零部件设计过程中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陆续颁布了各项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形成规模。同时,在双积分政策的推动下,各个汽车企业大力投入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为配合新能源车的推广应用,各地市政府纷纷对应出台相应政策以支持本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借以强化政策引领,合力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过对柳州、广州两座城市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的市场调研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异同,分析成因,以寻找新能源汽车在柳州本土营销推广的最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广东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各种政策。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政策进行比较,对广东省现行的推广应用政策实施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降低新能源汽车购车和用车总成本以及减少碳排放的视角,提出促进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日趋完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趋于成熟,新能源汽车正逐步被认可和接受。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配套服务设施滞后,电池技术有待提高,氢燃料汽车发展缓慢,产业竞争愈加剧烈,而新能源汽车又贬值太快。应完善支持政策、市场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可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在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走向全国普及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面临人才匮乏的严峻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加强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带动我国经济及绿色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行业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现状,分析了当前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殊性,确立了新能源汽车课程体系构建的五大原则。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库的基础上,依据原则构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TOPSIS算法,通过对不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2.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配件、汽车维修等相关企业的投产运营,加上汽车拥有量的不断提升,对汽车服务业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马浩 《教育艺术》2024,(4):62-63
<正>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油车相比,科技感强且更加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所以在未来发展潜力极大。新能源汽车的很多优点符合国家对能源战略、环保战略的要求,政府为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提供较大支持。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汽车维修却跟不上制造的速度。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进行探析,发现我国缺乏新能源汽车的专业维修人员,而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待加强。本文从科教融合视角,关联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对职业院校新能源汽修专业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现实要求教师学习新能源汽车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维修技能。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类专业准备开设汽车新能源维修方向特色专业,现在已开设相应研究课题,对新能源汽车高技能维修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紧跟低碳经济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的缺口很大,对职业院校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的培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构建出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凝练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新能源汽车可缓解未来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的重要背景下,对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准确预测有助于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降低相关生产研发企业运营成本。提取8个关键影响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GRA)验证各因素影响能力,然后构建基于果蝇算法优化灰色神经网络(FOA-GNN)预测模型的新能源汽车月度销售量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结果对比检验,验证该预测模型在预测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上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应用该模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2019年月度销售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在2019年度依然可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8.
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课程逐渐成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对新能源汽车课程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能源汽车实训课程安全问题,面向中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课程安全现状,同时对中高职院校实训设备、场地、实训室管理、工位配置、师资情况、课堂纪律、实训操作规范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某个跟实训安全相关的因素为自变量,分析了实训过程中某个因素或环节对实训安全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实训安全的对策,供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院校和新能源汽车授课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汽车概论作为一种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技术产物,涉及领域较为宽泛,且随着未来技术的更替发展必将不断融入更多内容,在当前教材无法随技术发展快速更新的情况下,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恐怕难以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一课程特点,本教学团队尝试采用“授课—观摩—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化教学模式,对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