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简称,是人们借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学习文化、参与社交的一门工具学科。在小学,它更是读书、作文,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工具课。语文科具有什么性质呢?这个问题语文界已争论多年,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其实,只要根据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来考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研究,根据我国语文历史发展的传统来探索,就可以看出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语言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科常性四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我认为语文是一门具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多年来,语文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在他创立的"学习语言"论中将语文学习的任务定格在"学习语言"上,洪镇涛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的途径,而"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传统语文教学就很重视读,古代教学,书声琅琅,不绝于耳,"手肘成胝,口舌生疮",古人如此强调读书,是因为"书读百篇,其义自见",是因为"劳于读书,逸于作  相似文献   

3.
陈少燕 《山东教育》2011,(14):21-22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一只盯着字面,另一只要透过字面去发现它背后的秘密。"鲁迅也曾言要从"字缝中"读书。因而教学中我倡导"细腻诗意"的学习语文,即要遵循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立足于文本的语言,咀嚼品味,激活其情感体验,培养细腻情怀,感受诗意人生。下面试以《生命生命》(鲁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段文字为例来说明: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  相似文献   

4.
拜读蒋洪兴老师《走在语文教学的"博约"之路上》,感受最深的是读书。读书能改变什么?可以改变教师自身,进而改变学生;这两者都改变了,教育还奢求什么呢?就语文教师而言,读书是提升自身学养的根本途径;就语文教学而言,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少做习题多读书"。  相似文献   

5.
<正>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一、诵读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曾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回归自己的本色,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但语文味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本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因此,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  相似文献   

7.
吴瑾 《语文天地》2016,(6):74-75
有一根"魔杖",特有魔力,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爱学习、爱读书。这根"魔杖"是什么?谁能有幸被它点中?让笔者从身边的三个孩子说起,听听三位孩子父母的心声。一、课外阅读的有关案例以及反思小怡妈妈:上五年级后的语文成绩退步了,以前经常考优秀的,现在只能达到良好,作文分总扣许多,这可怎么办?暑期是否该让她参加写作班去了?莹莹妈妈:都说多看书写作好,我女儿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呢?我可是经常让她看《新日记起步》《金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课堂上,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对文章的内容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对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满人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叶圣陶说过:"语言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列伟。"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王荣老师创设了乐学、活学的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中国工艺品的精巧.观照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语文的魅力.但我认为,<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中的精品,文学味十足,而王老师较多关注"写了什么",而对文本"怎么写的"却关注不够.如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人手.感受文言说明文的情景和形象.  相似文献   

10.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等于《语文》。刘国正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是运用语文来完成的)以及多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三层是家庭和社会。”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揣摩、品味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坚持写语感随笔。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  相似文献   

11.
雷:杨佳同学,祝贺你在天门市首轮课改实验中考中以115分的成绩获全市语文单科状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杨:说句心里话,我很高兴,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有了收获。雷:有人说,状元是假,福分是真。你认为你这次语文考得这样好,是运气、福气,还是与平时的努力分不开?杨:天上不会掉馅饼。应该说我这次获语文状元与老师的引导,自己平时的努力分不开。雷:那你在学习语文上有什么高招妙诀吗?杨:谈不上什么高招妙诀,把这次中考成绩与我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看,我认为,要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三心”。即处处留心学语文,课堂专心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科学,同样是一门艺术。语文是智慧,更是情感的流露,是文字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聆听智慧,感受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自己的语文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给学生的精神生命打底子的过程。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学生在课堂里和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掌握语文的精髓,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感觉和热情,让语文课“亮”起来。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在文字理解上兜圈子,在语言内容上费尽苦心,将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却严重背离了语文教育的主旨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其实,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导向决不能停留在语言内容的层面,而应深入语言内部,关注语言的特点、形式和方法,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而非"写了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切勿走入语言学习的误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感受妙语连珠的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语言。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呢?一、通过反复阅读,增强语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不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识,又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自身生命意识的语言形式。在学生对生命意识的发现、体认、表达过程中,文本语言形式与文本蕴含的生命意识的"共生"程度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语文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文本诵读让学生发现音韵美,依托课堂让学生欣赏美,联系文本让学生创造美。语文课堂,要带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接触与对话中感受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层意蕴,进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提炼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创造美的能力。语文与美相伴,课堂也就成为了学生追寻语言美的快乐天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很精彩:有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有的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有的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课文向学生展示了祖国语言之美,让学生能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寻找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所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指的是语文阅读材料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语文的统领性问题。找准"突破口"是我们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8.
<正>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不同类型的散文组合,本单元导读中有一条教学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句话,难倒了授课者,什么是反复品味、欣赏,难道把这一句或是一段文字让学生多读两遍就能品出了,如此神奇的重复性动作就能一步到位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答案不言自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呢?  相似文献   

19.
<正>问:洪老师,听说您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是吗?答:有人说,我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我认为是这样的。八十年代初,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又提出了变"研究语文"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实行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前者带有各学科的共性,后者体现本学科的个性,两者有机结合,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焕发活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焕发出生机活力?我认为,需要教师勤于探索教学艺术,恰当的运用课堂引导语言。一、提问引导提问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提问,既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内容,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