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执行者和接受者,更是英语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要考虑"教师应该教什么"?更要思考"学生需要我们教什么"?既要思考"应该怎么教"?更要思考"实际用什么去教最好"?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课堂评估和课程考试两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作为课程教师"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在课堂评估方面,教师首先要弄清学生学习现状,在教学中不停收集学生学习证据,考查学生目标实现的情况,教师可用的测评策略包括观察、提问、反馈、档案袋、日志、访谈、项目、自我评估和同辈评估等。在课程考试方面,教师需要在考试大纲设计、试卷命制与分析、效度分析和提供反馈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什么是"走班制"什么是"走班制"?简单地说,就是打破固定的班级编排,不再由固定的学生组成固定的班级,而是经常变换班级的人员构成。"走班制"是对"非固定班级"的通俗说法,它的学名叫做"不分年级制"或"无年级制",即"nongraded",强调学生个人对课程的选择权利,改变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统一安排。在这个意义上,"走班  相似文献   

4.
正一、什么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启发教学?启发式教学是近来"素质教育"探索的产物,并不同于"应试教育"一味的老师教授学生学习,把学到的用在考试之上.而是通过老师对于教学大纲的总结,提取精华,在课堂之上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而且通过老师的经验和学习的过程中的客观规律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具有自己的学习思维,不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快乐学习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在倒数第二题或压轴题中安排一道大题.在平时学习及复习过程中,要让自己真正理解解析几何中的最优解法与算法,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做出正确的、最优的解法选择,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下面谈谈什么是"点差法"?什么情况下用"点差法"?  相似文献   

6.
<正>一、更新观念,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不再是不管学生水平差异,答对就表扬顶呱呱;答错就唬着脸说:"不对,下一位";答不上就严肃指责"听没听课";不再是只有老师评价学生,老师说了算;不再是只评内容。师生评价互为主客体,达成师生互尊、互爱、互敬、互帮、互教,走向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正>偶然的课间,发现学生小陈独自趴在教室前的栏杆上,闷闷不乐。她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平时学习自觉性很高,只是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我主动走过去,问道:"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啊?"小陈说:"老师,刚刚的考试,我又考砸了,周围同学都在进步,我很着急。每次考试都是进了一点,又退下去,好像没有希望啊。"我笑着对她说:"你会煮饭吗?如果煮饭的时候,总是想着饭什么时候会好,隔两分钟揭开锅盖看一看,过了两分钟再看一看,最后会是什么样子?"小陈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要求老师不再是强迫"生产"一群群应付考试的"机器",而是要求老师要教会高中生会说、会读、会想;学生也不只是单一地做题,背课文,而是要求学生积极乐观地学习,平静地面对考试。为了应付高考,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趋于功利化,老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  相似文献   

9.
近日,某省教育厅公布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外语听力考试不再纳入夏季高考统一考试内容.(据9月17日《新京报》报道) 谁都知道,高考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学校就怎么教.随着外语听力考试的取消,学校必然会轻视甚至取消听力训练课;相应地,学生的听力水准也就随之降低.如此一来,"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就会大行其道.这种结果,无疑与学习英语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正当读到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的时候,我听到有些同学笑出了声,我觉得这是解读叶尔德林的好机会。1.为什么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生:染的呗。生:哈哈,外国人本来就长黄头发、红头发。师:嗯,可是为什么不写成"黄头发"?还有肖像描写大多写什么?生:眼睛,鼻子,嘴巴等。师:为什么不描写成"大眼睛""高鼻梁"?大家想想"红色头发"给人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12.
人生一课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当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大学毕业的那一天,我以为家庭作业和考试将不再和我有关系,但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教师,看着我的150名学生走进教室时,我才意识到,人生的考试和作业才刚刚开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人生的课堂远不像教室中的那样简单,而我的角色也不仅仅是老师,很多时候也是学生。学生们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得出门,为的是赶上校车,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什么叫守时;有一个学生每天第一个坐在教室里,上课聚精会神,经常缠住各科老师不停地问问  相似文献   

13.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困惑:这篇课文"该教什么"?而上完课后又常常感觉"不知道教了什么"。特别令人沮丧的是,做了很多努力,有人评课"等于什么也没教"。所以,王荣生老师说,语文课是很折磨人的,学生多学了两节课,不见收获,少学了两节课,没感觉损失。孙绍振老师也感叹: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  相似文献   

14.
线条指绘画时勾的或曲或直、或粗或细的线条,因粗细不一而分为粗线条与细线条。一般来说,在绘画中,"粗线条"偏重在勾勒轮廓、大致趋势;而"细线条"则偏重于细节描写、突出局部。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画家什么时候需要"粗线条"?什么时候需要"细线条"?什么时候"粗线条"、"细线条"兼而有之?这完全要从实际考虑,是很有讲究的、很值得斟酌的。例如画人物肖像时往往要先粗后细,先勾勒出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错,错,错,许多次作业我都有错别字,什么时候才能远离错别字这个"朋友"?  相似文献   

16.
佘艳  黄俊波 《辅导员》2011,(Z3):142
讲、练、测、评是教学的四大常规环节,其中"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阶段性教学工作评价的标准之一。然而,考生如何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如何避免"考试焦虑症"?这些问  相似文献   

17.
一、树立新的评价观:重在改善,意在发展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既说出了考试的影响之大,又道出了学生对考试的几多无奈.至于"为什么要考呢"?恐怕并不是身陷于"考试"和"被考"的人都去思考的问题,而且,以往的考试往往其目的就是"甄别"与"选拔":对学生来说,排名次,要确定是否能够升入重点学校;对老师来说,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用于定奖惩之类.这样的评价观和评价功能实际上已经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关于评价观的改变成了最值得关注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泱泱中华,诗书传承。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却另人担忧。古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步维艰。如何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一、克服功利思想由外在环境引起的动机叫做外部动机。现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因为老师要求,考试要考,学生才硬着头皮去学的动机我们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一般时效短,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以高考为指向的功利目标下,学生是为了考试要求才学习古典诗词,这种学习动机只会带来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相似文献   

19.
王秀菊 《考试周刊》2014,(33):62-62
<正>什么是高效课堂?我在教学之余常常问自己。有的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赢得最丰厚学习效益的课堂。"什么是最小,什么是最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许,当我们激情满怀地给学生上课,课堂热闹非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状,可是每到完成作业的时候,老师那愉悦的心情"哪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摇摇头叹叹气。山不转水转,我换了一种教学模式——表情严肃,要求严厉。高压之下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去了,可课堂气氛"哪儿去了"?只有学生恐惧的脸孔与呆滞的神情。在这种矛盾之中,我不停地思索,怎样打造高  相似文献   

20.
刘默耕老师说过,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儿童念书",也不再是一味地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传授,而是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即能体现一定科学概念的材料,指导儿童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是从有趣的问题和具体的材料开始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用材料引起探究的经历,增强探究的实效性。一、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何谓"有结构的材料"?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