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娟 《考试周刊》2009,(26):190-190
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发现,69.6%的学生反映他们上历史课习惯于照抄教师板书的内容,而不是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71.4%的学生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这一调查折射出目前历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即历史课堂像一潭死水,学生的思维在历史课堂上得不到激活。然而历史本身是有生命的,传授知识的历史课堂更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让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历史学习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灵动的历史在课堂上活起来,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精心研究"导"的艺术,不断提高课堂监控能力,站在更高的高度把握课堂。真正的历史课堂,需要的不是作秀表演,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勇气与探索,理性与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3.
<正>史料的整理、辨析与运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必经之路。本文试从文史结合、扩展史料来源、深入挖掘等角度谈如何提升历史课堂的亲和性、创新性和思维性。一、文史结合,引入学生熟悉事物,提升历史课堂的亲和性从知识建构的角度而言,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形成不是依靠冰冷刻板、凝固僵化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建构。所以,初中历史课堂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历史课堂具有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中考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来越体现时政热点,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面对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会更高。怎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把学生留住,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其实把时政知识带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虽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但把时政热点带入课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时政知识。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中学大多地处偏僻地区,不少教师眼界狭窄、信息闭塞且经济力量不足,各种教学材料非常匮乏,在面对新课改时往往不是驻足观望,就是走极端。怎样才能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呢?笔者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历史课堂教学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认为,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它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是可以引起学生共勉的;同时,历史也不是“舞台表演”,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学生有兴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相似文献   

7.
浩瀚的历史,丰富甚至庞杂的资料,众说纷纭的观点……教授历史,熟知目标,对历史老师来说简单平常,但这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如何让学生融人历史,品评、探究历史,让历史课堂更有效?我在必修——《抗日战争》的设计中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高中学生接受历史教育的渠道日益开放,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传播历史信息的渠道了。作为传统的历史教育载体,课堂正在遭受着越来越多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冲击和挑战。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的唯一办法,就是打破传统课堂的藩篱,让课堂走向开放,成为“海纳百川”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将历史教学变得“死”去“活”来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穿越——让学生在课堂上构思穿越情结,让历史在课堂中穿越;穿插——在课堂中结合历史穿插社会热点话题;人物再现——利用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通过伟大人物再现历史;场景再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再现;评说——让学生上讲台,评说历史人物等。  相似文献   

11.
透视“翻转课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转课堂是什么?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是为了让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虽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的学习;是课堂的内容得以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的学习;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更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学习。翻转课堂不是什么?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应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不是用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地学习;不是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更不是学生孤立地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历史课堂出现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参与度,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一、诱导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想”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决定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任教初中历史,对历史课堂现象掌握比较多,深感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不太乐观。作为教师必须从一定高度去思考课堂教学策略,以改变不良现象,让课堂充满活力。一、激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力需转变学生观念教学是师生间双向的活动。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总存有这样比较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显得不是那么用功。笔者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学习历史存有极为严重的偏见,如学习历史对自己  相似文献   

14.
袁栋 《成才之路》2011,(20):60-60
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可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缺少的就是"人"。如何能让"人"走进课堂,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和接受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以来,历史课似乎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仿佛枯燥无味是历史课的常态,学生不感兴趣,课堂了无生气。如何让历史课不再枯燥?如何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呢?一、巧妙导入增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开始的两三分钟是学生思想最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有人说最高级的历史课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教师"导"出来的。我在教学导入时  相似文献   

16.
刘田福 《文教资料》2010,(30):167-169
历史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关键。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有用、有趣;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尊重;课堂上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等。  相似文献   

17.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历史课堂教学不是知识机械传授灌输的过程,而是活力与智慧融合生成的过程。对“活力历史”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关键要死去“活”来。要紧紧围绕历史课堂,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采取灵活生动的教与学方式,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因素,如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基本功等角度让已经消逝的历史“活”来,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推动历史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充满生机焕发“活力”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堂教学中同学们缺少学习兴趣,效果不是很好。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在教学中要活学活用历史知识,要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我整理了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尝试:一是课前演讲-点评历史;二是穿插图片或音乐-美化历史;三是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四是讲述历史故事-生动历史;五是参观名胜古迹-走近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教学任务不是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了解人物或事件,而是借助历史发散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文化素养。为此,教师应努力优化历史教学策略,追求历史课堂实效。一、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历史课堂应拒绝生硬的灌输,教师应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增强课堂实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启发式教学应贯穿教学各个环节。譬如,  相似文献   

20.
孟庆红 《考试周刊》2011,(76):170-17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历史学科课时安排的缩减,如何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于是设置历史高效课堂成了同行们的一致追求。我认为设置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发现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其实很简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交错的时空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不知不觉中爱上历史课堂。具体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