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陶先生说:"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种务实的生活教育思想,应该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我们把学习陶行知生活教  相似文献   

2.
<正>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含义: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效能:"人生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教  相似文献   

3.
英语快乐靠什么?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让学生感悟语言、体验语言和内化语言.  相似文献   

4.
如今,"倾听花开的声音"在教育领域几乎成为一个快要"泛滥成灾"的词汇。人人都会说,"要做慢的教育"。但是,在当前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教育如何能优雅起来?"倾听花开的声音"是要遵循花开的规律的,也许可以将花期提前,但是"此花已非彼花"。因此,"倾听花开的声音"就需要等待。等待就要相信岁月,相信种子。荷花含苞待放时,你相信它,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是一个人优秀人格的外在体现。李吉林老师认为,习惯是行为的表现,"习惯"要让儿童在"做"当中,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形成。为此,我们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开设了"行为训练课程",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为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增为 《上海教育》2022,(33):22-23
<正>“活教育”思想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理解,包含了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理解之上的教学指引以及作为教学规范的应用推广。学习“活教育”思想,可以从三个基本维度出发:第一,什么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第二,什么是教师应有的能力;第三,什么是教育应有的成效。什么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是“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知道儿童怎样,才能设计符合儿童需要的学习环境和过程。“知道儿童怎样”,是遵循规律的前提,也是教师所需的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写作中,"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怎么写"是写作方法问题,"写什么"是写作素材问题.不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就没有写作素材.教育写作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在常规的教育活动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写作素材,挖掘"细节"背后的教育原理,把一个个"细节"写成一篇篇文章,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提升教育能力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区域活动应该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幼儿的区域活动应该追溯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让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感兴趣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微型课程的设置符合了当前教育的理念"一切生活皆教育"。开展微课程主题活动的意义在于不断发掘生活及学习中的点滴趣味,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引发教育契机,把教育融进幼儿生活中,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孩子们"做中学",从游戏中学习、从劳动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守心""静心"与"安心"。首先,"教育为人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回归。教师的"教育理解与格局"是决定专业成长高度、温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青年教师往往把专业成长的"彼岸"窄化、薄化、淡化,具化为可感、可视、可得的实绩结果。诚然,公开教学的磨砺、课题论文的琢磨、参赛奖次的获取等,都促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教师职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专业成长的目标归宿是什么?这些特别需要年轻的他们将之作为核心命题去参悟、去明晰、去坚守。"教育为人生"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智慧凝结,它引领着我们把自己的教育生命回归到儿童生命成长的长河中去。我们的专业生活服务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拥有"教育为人生"之理解与格局的青年教师,往往能守住自己的心,他们的视野无比辽阔,心胸无比开阔,专业行动无比有力,成长发展指向"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的温暖且美好的"彼岸"。  相似文献   

11.
李同吉、周圆博士的文章<中职教育不需要教学生"为什么"吗?>是建立在对假设观点的质疑与批判的基础上,论述上存在想当然,逻辑上出现错误;机械地认为"如何做"就是操作性知识,"为什么"就是原理性知识,认为操作性知识是形象思维,而原理性知识就是抽象思维;其文章的实际意义在让我们思考"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教学生什么",然而,这恰恰又是该文明显不足的地方.面对职业活动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联系"三个实际",尊重"三个规律".  相似文献   

12.
巨立宪 《教育》2015,(6):50-5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态",是一次战略性的调整。教育"新常态"需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摈弃功利主义办学思想,需要进行创新教育及教育创新。"新常态"也需要教育评估归位,重视对学校内在办学水平的评估,防止成为学校做"假材料"及政府"形象工程"的推手。  相似文献   

14.
季腾飞 《教师》2014,(22):35-35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杜威告诉我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卢梭和裴斯泰洛对教育的本质是这样定义的,"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他们告诉我们,教育是由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现象、直觉、经验通过多次举例验证是正确的规律,但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要符合自然的法则,尊重儿童的心理因素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那是他人生的冬天。怎样战胜人生的冬天呢?他去请教一位智者。"是不是我还不够勇敢,行动还不够有力?"他问智者。"不。对付人生的冬天,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智者说。"什么也不做,怎么可能去战胜人生的冬天呢?"他不解地问。"你知道水是怎样对付冬天的吗?"智者说,"水对付冬天的办法,就是睡。"水怎么会睡呢?他对智者的话越发不解。"冰不就是睡着的水吗?"智者说,"以‘睡’的形式去战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宇宙、人生、政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灵魂。它强调人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都能处于和谐统一状态。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应遵循的总规律,道具有自身的规律,同时又时刻掌控着宇宙万物的兴衰,"道法自然"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立论基础。"无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同样可以用于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7.
<正>双基教学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创新有方法要学,创业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双创"应属于职校"双基"教育中的一部分。"双创"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使一些学生未来只想有个岗位就业,不想创办企业或经营店铺,"双创"教育也是需要的。因为人生需要规划,通过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规划、思考并付诸实施,这  相似文献   

18.
创建智慧型的化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什么是智慧型化学课堂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人们"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古希腊语中,"哲学"就是"爱智慧".有的学者认为,智慧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感性、实践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  相似文献   

19.
吴小红 《广西教育》2013,(13):67-6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那么,"真情实感"来自什么?答曰:生活。但是,生活并不等于教学。在生活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动态生成,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让童心在表达中绽放。一、无法预设的精彩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践行"让作文回  相似文献   

20.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是讲究时令季节、尊重作物生长规律的慢过程。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治虫,什么时候锄草,什么时候收获,有它必然的规律。学校管理亦是如此,再好的管理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校长要学会"慢一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