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2013,(3):22-25
这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 胡剑谨(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温州商报承办的“品牌温州全国行”活动,是一次非常接地气的活动。这个活动富有成效,形成了品牌。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首先是个宣传团。“两海两改”国家战略(“两海”指的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两改”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编者注)正在温州实施,这个时机走出去,很好地宣传了温州经济、社会和政府的三大转型。其次,这是个招商团。温州正在实施产业提升工程,记者出去宣传了温州新的政策。这也是个学习团。走到农村、社区是“走转改”,走到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也是“走转改”的实践,记者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相似文献   

2.
最近,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这4张数字报与以往网络版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4张报纸最大的区别在于,一是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3.
张也平 《新闻实践》2008,(11):11-13
1985年,当“温州模式”刚刚发芽、尚在众说纷纭之际,解放日报首家在全国作了报道,温州的同志至今对此念念不忘。温州日报派出副总编到上海来找解放日报前领导周瑞金,老周又让他找到我,要我谈谈当年报道“温州模式”的来龙去脉。我翻箱倒柜找到当年的采访笔记本,并从报社资料研究中心查到当年的文章和报道,经回忆写成这篇文稿。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特提供给《新闻实践》杂志。  相似文献   

4.
董约武 《大观周刊》2012,(19):76-77
温州是全国范围内“熟人社会”现象较为泛滥的区域,可以说已经发展到“畸形”的程度。温州人奢靡的人情消费风气长期以来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社会陋习,本文作者为了做有关温州“熟人社会”问题的研究,对温州的人情消费状况作了初步的调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地级市,有两家电视台的不多,温州是其中之一。 今年1月温州教育经济电视台刚刚成立、开播,半年后,他们就组织召开了全国部分专业电视台节目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不仅目睹了处于第二次创业中的温州,也认识了一些改革创新办电视的温州人。 去年初上任的温州教育经济电视台台长方建宇,刚刚40岁,据说他把《中国记者》等刊物上有关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报道剪了一摞,干起来,更是大刀阔斧,魄力十足。 温州教育经济台的起步,不能不让人想起前几年人们爱提的“温州模式”,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自强不息。多年来温州取得较大发展,主要靠的是政策,是敢  相似文献   

6.
陈振仕 《视听纵横》2006,(3):101-102
“3月6日晚上,温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实况直播了2005?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确是件件事迹动人,人物的名字个个掷地有声,他们的名字连同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也震撼着温州乃至全国大地,汇成一句话:人生活着最好的意义是让别人活得更好,感恩社会,把一切奉献给社会、给亲人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7.
温州日报编委、专刊副刊部主任霍冬生撰写的论文《让“后花园”繁花似镜——关于党报副刊的几点思考》,在10月16日举行的全国报纸副刊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据4月8日新华网报道:当日4时,全国首份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这4份数字报与以往网络版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等最大的区别,一是文图并茂,是原模原样的报纸,可作报纸翻,而非文本新闻;二是有朗读功能,可作  相似文献   

9.
曾一度背上“假冒骗”臭名的温州私营企业主如今群体性地自发涌动“品牌意识”,这决不是“天方夜谭”。前不久,他们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举行的打造温州国际性轻工城与中国名牌战略论坛中,整体释放出“品牌战略思维”的强烈信息,令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振奋。他们最早从质量的痛苦中醒悟过来举世闻名的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也是“十足的私营经济”。2001年,在全市5.6万家企业、203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总盘”中,私营企业个数占比98.8%,工业产值占比94.6%。在全国各地,194万勤奋耕耘的温州商人播种下千…  相似文献   

10.
叶育登 《青年记者》2012,(12):79-81
2011年,温州最让外界熟知的新闻大事件让“动车事故”与民企老板“卷款潜逃”拔了头筹.尤其是后者,是温州民间金融几十年来的又一次井喷,绵延至今不绝,裹挟了工薪阶层多年的积蓄,触及到了金融体制的深处.  相似文献   

11.
郭乐天,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主任编辑。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较长一段时间从事新闻管理工作。历任温州晚报编委、温州人杂志总编。2000年参与组建温州新闻网并出任总编,2003年任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2002年被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聘为副教授、网络新闻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 纸质报纸在互联网上“原汁原味”的再现,是“数字报纸”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以便捷的版面导航、丰富的阅读功能、快速的发行时效和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50来个报社或报业集团的近百张报纸加以采用。但是,目前“数字报纸”都是供网民免费阅读,尽管成本较低,但烧钱买吆喝的前车之鉴,仍使不少报社的老总望而却步,“叫好不叫座”已经成为困扰“数字报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遍及全国的温州老板和祖籍温州的全球华侨迫切需要了解家乡的信息和商机这一潜在市场需求,决定该集团旗下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从4月8日开始在全国上线有偿发行,探索“数字报纸”的盈利模式,推动“数字报纸”良性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新闻网总编辑郭乐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三年多前,一档崭新的方言栏目《百晓讲新闻》出现在了温州电视荧屏上,“百晓”是温州方言“什么都知道”的意思。这是一档完全由主持人用温州方言讲述新闻的栏目,对主创人员来说,创办这样一档节目,是想在当时新闻收视率低迷的状况下做一种尝试,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档节目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速窜红,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一跃成为了温州地区收视率之冠,最高点甚至达到15%,  相似文献   

13.
在温州,有200多万人跨出家门、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为真实反映众多温州人在外创业这一独特的现象,温州日报自2002年9月起,开辟了“天下温州人”新闻专版,对在外温州人创业的心路历程,予以真诚的关注。 专版创办18个月来,报社派遣几十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深入采访,或约请外地报社记者写稿,至今已编撰稿件1000多篇,发刊75期,积极反映了在外温州人艰苦奋斗的业绩,在宣传贯彻中共温州市委全会精神——“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天下温州人是一个谜 ——设版的初衷 天下温州人是一个谜。 有土有水有空气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相似文献   

14.
“温州模式”,又称“温州农村经济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从实际情况出发,艰苦探索,勇于实践,自主走出的一种发展商品经济的独特模式。探索建立“温州模式”专题档案,是温州档案工作者秉承“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在档案工作领域开拓创新的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撰写该文,  相似文献   

15.
李昕 《兰台世界》2005,(6):101-102
作为《温州文献丛书》第一批十种的最后一种,清代大儒孙诒让的代表作《温州经籍志》整理本即将付梓。这是温州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晚清朴学大师,著作有30多种。他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以及地方献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赞誉他为“三百年绝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是清末著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面对惊人的住房价格,个人合作建房正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2003年,北京有人提出个人合作建房的设想。进入2005年后,此类方案在广州、沈阳、深圳、南京、厦门、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炉。2006年底,“个人合作建房”再次在温州“破冰”。“二次革命”的汹涌来势,让想买房而又囊中羞涩的普通百姓充满了期待。个人合作建房的春天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外界对温州高度关注下的媒体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几年,温州的发展倍受关注."出国门""安置门""高尔夫球门"等事件,让"温州门"红遍全国,乃至全球;"GDP末位论""温州模式消亡论"等舆论也一次次把温州推向风口浪尖.而在温州本地,广大群众对温州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等等也出现不少疑问.在这种环境下,外界关注温州发展中的问题甚于关注温州经验,已经成为对温州舆情的一种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8.
图说图话     
《新闻实践》2009,(10):I0002-I0003
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为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列第21位。至今,已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中国男装名城等10张国字号“金名片”。  相似文献   

19.
彰显全局视野,发掘当地素材 有评委专家指出,作为一个地方台作品,<温州:望楼兴叹>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关键是具备全局视野.作品从发生在温州的新闻事件入手,层层深入,拍摄地点始终没有离开过温州,但反映的问题却是当下全国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揭示的现象也是全国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让观众有窥一斑知全豹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张慧 《新闻实践》2007,(4):45-45
“2006年,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2006年,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难以释怀;这一年,是谁触动你的心弦?这一年,是谁让你泪湿双眼?”……这是“2006·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总片头中的开头语。随着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