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敞开,西方文化的东来,士人的知识结构也由是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科举考试在内容上作出相应的变更,而这反过来又驱使士人以西学为知识取向,逐渐远离科举考试。近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科举制度根基,加速科举制度解体。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人们的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2005年再一次引起国人的热议,而当今考试制度出现的问题使人们再一次想起了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作用及负面影响,对了解明王朝的发展,兴衰有着较大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北自学考试》2004,(2):31-31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大业三年(607年)四月,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大业五月(609年)六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它对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于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也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使儒家文化得到了传播,也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流传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使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因而不得不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即是西学东渐、社会需求的反映,又是传统思维时新式考试制度的抗拒。尽管这些变化不大。但也为日后废科举立学校的变革作了有限的准备,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兴盛于唐代,历经三百年,对繁荣唐代文学、艺术、科学、法律等都起积极作用,同时也激励了一大批出身寒微的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制度之弊端,不在本身,而在施行者的腐败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废科举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得。从利的方面看,废科举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带来了女学的兴起。从弊的方面看,废料举使得教育的普及失去了制度的推动与保障,并造成新式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废科举于其时的教育虽带来弊大于利的影响,但历史的脚步无人能阻,且废科举在开辟现代教育之路这一点上的积极意义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调动了古代社会人士的读书积极性,促进了中国社会流动的有效实施。它同时兼具正式组织和文化观念两种组织机制,提供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基础,维护了古代社会的稳定。但在整个考试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其制度本身违背了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遭到了历代人士的质疑与批判。他们认为科举制度存在考试内容与选材标准的错位、考试标准与选才途径的悖论、科举选拔与人才培养异化、科举之“封建糟粕”的符号化等弊端,从而导致选才制度的僵化,造成真实人才的缺失。当下,我们应该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科举制度,批判地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举时代科举制度一直充当着历代政治官员选拔的主要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具有一定的应举资格无疑是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前提。通过考察科举时代应举资格的政策规定,发现作为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制衡器,科举制度本身要时刻从属于社会的利益,同时应举资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不仅促进了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科举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及科举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世界价值,均促使科举学走向国际。当前,科举学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研究学者与研究资料、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方面。未来,科举学国际化将逐渐从国内国际化迈向国际国际化.科举学将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举选拔文官的两千年历史,是一个信度、公平性和效度之间互相争斗的历史.在这一斗争中,信度和公平性渐渐占到上风.选拔的方法、过程、结果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公平,可是选拔结果也越来越与选贤拔能的初衷脱节,最终效度变得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