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前夕,屠格涅夫的作品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作家的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们笔下的"多余人"与"零余者"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相似性,但作为艺术的典型,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可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渊源、性格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揭示他们各自的审美内涵以及整体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夕,屠格涅夫的作品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作家的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们笔下的"多余人"与"零余者"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相似性,但作为艺术的典型,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可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渊源、性格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揭示他们各自的审美内涵以及整体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郁达夫与屠格涅夫笔下的“零余”形象的比较,分析了郁达夫对屠格涅夫的形象塑造既有欣赏与继承,同时又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阐明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系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群像存在渊源与流变关系,而且将“零余者”从特指郁达夫文笔下的人物拓展为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群像。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由他所开创的"自叙传"感伤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从他笔下"零余者"的形象分析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把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纳入世界文学的轨道,与西欧。世纪儿。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从人物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及个性品质方面加以共性的阐述;同时又从人物形象共有的叛逆精神和作品中同样的爱情(或色欲)描写两方面加以细致分析,意在说明“零余者”与“世纪儿”这两者之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种契合现象。  相似文献   

7.
“零余者”是郁达夫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点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不为社会所容,被抛出社会既定轨道;二是性格较弱,意志不坚,对不合理的社会无力反抗,在现实面前无所作为,在这世界找不到适宜的位置.作者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多愁善感、偾世嫉俗而神经脆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生活拮据,在政治上也常常遭受打击,作品里他们自己也不断反述自己是个不幸的人;失望、苦闷、病痛、贫困、死亡、空虚几乎随处可见.他们精神萎顿,找不到人生的出路,总是自怜自艾、自我麻醉,他们也称自己是“弱者”、“零余者”、“无用的人”.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他的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屠格涅夫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在反抗社会的方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郁达夫重视以心理冲突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情感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对中国新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的产生具有启迪作用。文章从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以及两人气质的相似性出发,来对主人公罗亭和郁达夫小说《沉沦》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悲剧命运的相似性和不同特征。最后进一步思考对"多余人"和"零余者"研究分析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一系列“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零余者”形象,他们或沉沦,或自戕,悲剧是其人生的主题。“零余者”的人生悲剧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复杂矛盾的性格因素及其作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所特有的觉醒等原因造成的,“零余者”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道主义这一共通的人类本性,赛珍珠笔下的王源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又表现出同中有异的态势,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文章不仅强调人物形象的比较,更着重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探析差异的成因,进而知晓中西方文明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郁达夫小说中总有一个清瘦孤独,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男性知识青年形象,被统称为"零余者"。本文试图从那个时代中他们"社会的苦闷"、"性的苦闷"、"生的苦闷"三个层面来分析零余者形象背后作者郁达夫的影子,以此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的"自叙"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带着俄国社会19世纪的时代烙印而产生。赫尔岑对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已经被诸多研究者认可并接受。之前的许多研究关注的“多余人”是从奥涅金这一成熟的典型开始的。试图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普希金之前的两部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和《茨冈》进行研读,探寻多余人形象的萌生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安娜和苔丝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两个悲剧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她们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揭示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是中外文学史上两个悲剧性的女主人公 ,她们的性格异中有同 :虽各居异国、生不同时 ,却都不满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 ,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真正的爱情 ,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但是她们同中有异 ,追求爱情的内心世界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安娜与繁漪的共性与个性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和审美启示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两头真"的杰出代表,极富个性和价值,集中表现在自我定位、心灵解剖和身份认同上。早年赴俄时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晚年被俘后所写的《多余的话》,就是他献身革命历程一头一尾的真实的内心记录,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散文珍品,而且为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政治、革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更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和人格修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道德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上,他都是一个"多余的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渡时代英雄——的光辉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