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今天你SOHO了吗?”——正在迅速成为众多年轻人打招呼的新方式。 “潜伏在SOHO里工作”也被看作很潮很时尚的生活主张。 很多人不禁要问:SOHO究竞是什么啊? SOHO是一种建筑产品,它既是住宅又是办公室。 SOHO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却不用上班。 SOHO是一类典型人群,他们的时间归他们自己支配。 SOHO;亦住亦商的“宅”子。  相似文献   

2.
8月29日,位于新螺蛳湾对面的欢乐城SOHO公寓正式开售,开盘当天短短4小时时间内,502套6000元以下的房源即宣告售罄。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年来新出现的SOHO住宅模式,从SOHO的概念内涵出发进行探讨,分析了SOHO住宅模式产生的深层次原因、SOHO住宅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并且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初步探讨了SOHO住宅的几种原型,对当前中国具有代表性的SOHO户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要新选出来的业主委员会能自己设定一套制度,在一个玻璃箱子里为业主做事,完全公开、透明,这是需要有抱负的人才能做到的。说到底这不是物业管理,这是社区政治业主张明伟如今终于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在建外SOH0的“物业门”事件爆发以前,张明伟从来不知道小区的业主委员会主任是谁。他说,自己从未收到过相关的选举通知和选票,也不知道第一届业主委员会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一念之间     
殷卫 《新闻世界》2005,(11):64-64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相似文献   

6.
一了难了     
千树 《档案管理》2005,(3):95-95
去年春天一次朋友聚会中,边座坐着一位光头长须清秀雅静的年轻人。朋友介绍说:这是一了,搞现代书法的。”年轻人望着我说:一了百了的一了”。当时并没在意,只是觉得名字有些奇特。于是喝酒吃菜,众人说笑,很是热闹。一了话不多,显得有些疲倦。席间我偶然说到书法家的坚守时,一了  相似文献   

7.
《信息系统工程》2000,(6):40-40
从外观上看,方正文杰A280E激光打印机要比惠普、松下及联想的同类产品体积更加小巧,占用更小的使用空间,这对于中小企业用户尤其是SOHO一族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8.
流失的热情     
小涵 《湖北档案》2005,(9):31-31
周末朋友又开始相约明后天的消遣活动,说是这星期准备去学跳舞,想来起先我也是信心十足,积极的参与者,不知是不是时间的拖欠,此时自己兴趣锐减,婉转地拒绝了朋友的相约。朋友不甘心,直到劝说未果后开始数落着我的种种“不合时宜”,说请客吃饭总是以孩子为推脱,热闹的玩麻将也以  相似文献   

9.
管好自己     
年轻人向父亲诉苦:我只不过是迟到了两次.怎么就被老板知道了?我看我们办公室的阿迪和汤姆就值得怀疑.一定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在老板那里打了我的小报告。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0,(45):50-51
数码相机终结了胶片冲印历史;MP3颠覆了录音机的生命 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会对旧的生意形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后果 现在,HOUSE是否会革新SOHO,青年住宅,也站在了变革前夜的门槛上  相似文献   

11.
戴诚  张悦 《大观周刊》2006,(18):M0002-M0002,3
事物总是变得太快,市场经济催生下的社会事物尤其明显。在许多“70后”还处在为结婚、要不要孩子绞尽脑汁、拼命攒钱、赚钱的时候,年轻的“80后”在不知不觉中掀起了一场“抢婚”乃至“抢生”行动。相对于“70后”而言,“2+4”的婚姻模式是“80后”年轻人的范本,即2位独生子女共同赡养4位老人。按理说,负担重了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婚后与长辈的关系颇为微妙,传统意义上的“婆媳”、“翁婿”关系已经不能适用,更像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12.
BT正成为年轻人得以广泛接触海外文化一条最强大的非常规渠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传奇     
神交已久的朋友到北京来,我们在看不见荷花的后海边喝一杯茶,我随手抚过他的头,他新生的发茬微微割我的手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7,(30):15-15
我任职于一家美国咨询公司,作为公司驻中国的唯一全权代表,众人看来万般风光的我过着SOHO-族和四处奔波女“飞人”的双面生活。“商场如战场”,不论是SOHO还是“飞人”,瞬息万变、变化莫测的商场决定了人在哪里办公室就在哪里。为了满足平时我要移动办公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出版参考》2009,(7):48-48
那个疯狂的年代,美国西部淘金热潮几乎每天都制造一夜暴富的奇迹,深受鼓舞的年轻人决定离开家乡,和两个朋友一起去闯荡一番。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的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在毛主席办公室工作时的一段回忆.毛主席曾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他女儿李讷的婚礼.这是我一生参加的最平凡却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婚礼.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不可救药的浪子也无法抗拒这种诱惑:夕阳下,大漠孤烟,房车停在风景里,从此,只有远方,没有他乡  相似文献   

18.
方永(化名)绰号叫“小孩”,四岁上小学一年级.十五岁就从安徽考入了北京一所高校.同班同学一般要比他大三到四岁。大学毕业后,方水曾经在北京一个营销顾问公司做市场调查.包吃住,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他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预备全心考研。不巧考研前吃药过敏.没能参加考试,不得不回到了安徽家乡的小县城。不过他没回家住.而是问父母要钱,租了一个两百块钱的房子,母亲经常过去给他做饭。  相似文献   

19.
我是憔青     
我是“憔青”我怕谁?我谁都怕,因为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为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他们变得非常功利,为伊消得人憔悴:社会的急剧变幻与生存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心理过早地老化,十有八九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总是感慨:为什么生活总是如此地憔翠与焦虑?历史上有“革青”、“愤青”、“青”之分,倘若以此如今的年轻人加以区分的话,可以称之为“憔青”。  相似文献   

20.
陈一平去年从西安来北京打工,目的是:寻找幸福时光。她不甘心27岁的青春如此无味地虚度,遂辞掉了铁饭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