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2.
李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11):45-4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对佛教的扶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崇信佛教并极力扶植佛教的发展,从该时期敦煌寺院、僧人数量的增加、寺院经济的繁盛、僧侣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兴盛的写经事业等方面都体现了敦煌佛教在吐蕃政权扶植下的发展。另一方面,佛教的发展也实现了吐蕃政权企图利用佛教来维护其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佛教的全面推行对吐蕃赞普权威的加强、敦煌地区民族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都表现了积极有利的一面,延缓了吐蕃政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依据佛教戒律,寺院常住斛斗的重要用途之一是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但大量敦煌寺院常住斛斗入破历却没有记载这方面的支出,表明敦煌寺院并不供应僧人的日常饭食。僧人只有在参加法事活动、为寺院提供劳动力、从事寺院事务与部分节日时才能得到寺院供应的饭食,一些僧人则通过挪用、占有与借贷等方式侵蚀寺院常住斛斗。敦煌文献的资料说明僧人的实际生活与戒律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敦煌的历史,敦煌人民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敦煌历史上,曾广泛盛行一种以“社”命名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其特点就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和集体行动来维护成员的各种利益,使这些成员能在敦煌这块土地上得以生存和发展。敦煌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建郡,而敦煌的结社活动,据一些学者考察,从西汉昭帝元凤年间(前80—前75年),一直到宋、元时期,敦煌地区都有“社”的活动。其结社的组织形式,一般为十几人至四十几人。结社的名称甚多,有所谓“女人社”、“行人社”、“渠人社”、“兄弟社”、“亲情社”、“龙沙社”等等,其中有以性别为特征的,也有以职业为特征的,还有以同性宗族为特征的,以及以乡邻关系为特征的,等等。其结社的成员亦很广,有世家豪族与寺院高级僧侣等上层社会人物,也有一般地主、一般寺院僧侣和军队、官衙里的中级官员等中层社会的人们,但更多的是依附于寺院的常住百姓及各类手艺人等社会下层民众。然而不论是什么名称的社会,也不论其成员来自什么阶  相似文献   

6.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义军时期莫高窟有寺院,称“大圣仙岩寺”,此寺院是僧官“勾当三窟”的治所,负责管理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三窟的日常事务工作;此寺为中等寺院,常住约为二十人。在莫高窟常住的除本寺僧人外,尚有敦煌其它寺院派住莫高窟的僧人,即所谓“住窟禅师”,负责管理各自寺院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此寺有固定的寺产和收入,其来源除了寺院正常的收入外,还有敦煌其它寺院在固定时间给莫高窟上缴的有一定数额的财物,各寺院要进行“纳官”。该机构组织各寺院在三窟进行如印沙、燃灯、转经等活动。  相似文献   

7.
古代人们对佛门弟子的称谓,常见的有下面几种:法师:是对精通经典理论并能讲解佛法者的尊称。一般也用为对佛教僧人礼貌上的称呼。长老:用以称呼年老德尊的僧人。住持或方丈:指个寺院中的主持者。有时也尊称他们为长老。居土:指在家信佛的人。僧侣或僧人:指出家修行的  相似文献   

8.
浅析元朝僧侣的法律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对法制产生消极影响。这体现在僧侣享有身份、任官、经济、司法等诸多法律特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对该朝的迅速衰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对法制产生消极影响。这体现在僧侣享有身份、任官、经济、司法等诸多特权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对元朝的迅速衰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常住什物的数量及与僧人的关系郝春文从敦煌文献来看,敦煌寺院财产分为常住什物和斛斗两大类。常住什物一般包括幡像、幢伞、经案、经中、香炉等供养具,铜镬、铜罐、铛、鏊等铜铁器,盘、碗、碟、床等家具,瓮、缸、瓦盛等瓦器及函柜、车乘、毡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对法制产业消极影响。这体现在僧侣享有身份、任官、经济、司法等诸多法律特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对该朝的迅速衰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 ,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 ,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迅速 ,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 ,而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常住百姓”是九至十世纪敦煌寺院的依附人口。“常住百姓”一词在归义军时期的出现与消隐,构成了唐宋之际沙州寺院经济史中颇富特色的一章。常住百姓的有关记载,主要散见于巴黎所藏敦煌卷子。虽然,早年开创这项研究的那波利贞氏和谢和耐氐,都曾得睹原卷,但全部有关卷子的公布,实自近年始得实现。最近,我国收到了巴黎卷子的缩微胶片,使我们得以对常住百姓问题作一次稍为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常住百姓”是九至十世纪敦煌寺院的依附人口。“常住百姓”一词在归义军时期的出现与消隐,构成了唐宋之际沙州寺院经济史中颇富特色的一章。常住百姓的有关记载,主要散见于巴黎所藏敦煌卷子。虽然,早年开创这项研究的那波利贞氏和谢和耐氏,都曾得睹原卷,但全部有关卷子的公布,实自近年始得实现。最近,我国收到了巴黎卷子的缩微胶片,使我们得以对常住百姓问题作一次稍为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所载唐代佛曲的演出场所有寺院、宅第、街衢,表演者有僧人和寺属音声人,佛曲的情感基调以“哀”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寺院应该是僧侣们念经用斋、讲经说法的场所。然而,在社会动乱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发展迅速,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而且具有了更多的世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杨森 《家教指南》2006,(5):107-109
唐代敦煌寺院中的僧人为僧、尼等赠送物品所用词汇多用"助供"、"助"(吐蕃占领时期);而五代、宋时期不见用或少用,但这类形式依然存在于寺院和民间,形成一种民俗活动,展现了唐宋时期敦煌寺院内外的一些赠纳习俗和互助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