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庄词媚”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背景、创作主体和词的演进方面考查词,并与当时的诗歌创作对较,考查“诗庄词媚”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宋人以诗为“言志”的正经作品,而词则往往多用以“言情”,以至有了流传至今的“诗庄词媚”之说。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这就是说,因承载内容的差异诗与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确实如此。因为从写作目的和内容来看,诗多用于应制(唐代科考,写诗还是一道“必答题”),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题,故非“庄”不可;词则多写闺中韵事、相思别离,所以更适于“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4.
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谈谈“诗庄词媚”词中不无豪放大家(苏武、辛弃疾),诗中亦颇多婉约之作(王维、李商隐)。何以古人却有"诗庄词媚"之说?这与两种文学体裁的本身特点有关。在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诗,合乐的称歌。而古代的词,大都可合乐歌唱,故词又名长短句、乐府、琴趣...  相似文献   

5.
【一】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中国诗歌传统话题。词以描写艳情、阎怨为当行本色。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乃是一种纯粹抒情的、狭深的文体。鸟瞰唐五代、南北宋词,婉约词风蔚为大国,一直占主导地位。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抒发抗金豪情,大声健错,间亦描写军旅生活,如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创)、《鹤码天》(壮岁旗旗拥万夫)、陆游词《汉宫春》(羽箭雕引、《秋波媚》(秋到边城画角哀)等。虽对战争的场面…  相似文献   

6.
唐宋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味的特殊美质。因而,词作为独立的审美文本,除了美的质地外,还有一种“媚”的资质。“诗庄词媚”,正是美学家对于诗词审美特质的精炼概括。所以,在唐宋词的赏读过程中,还须有一个“化美为媚”的审美历程。前人尝言:“长短句命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宋词阅读中,学生的理解多是浮于离愁别绪、儿女情长、伤春悲秋的题材表面。甚至在“诗庄词媚”的评论下对词媚的理解。更是儿女情长的象征。文章重在从“词媚”出发,以审美的角度来阐释宋词“媚”的多重意义,在现实的观照下,透过宋词“闺情相思、伤春惜别”的题材表象,来揭示宋词词媚表象下理想失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唐词,主要是中唐文人词,具有浓郁的诗化色调,它与诗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丝缕,于是时人将之称为诗之余,视为“诗”之“余事”、“余波”;词人亦谓之“曲子诗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词语,其实于它背后,包含育深层文化背景与特定审美意蕴,暗示了诗向词这种文体嬗变代兴的血缘关系。中唐善词者如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中第五、六单元都是古诗文单元,涉及的文体众多,简直就是古代文体的大荟萃,如“书”“传”“说”“序”“诗”“词”“曲”“记”“歌”等。“诗”“词”“曲”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如何理解其他文体呢?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也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在意象运用上,温庭筠的诗与词都注重对华美物象的客观描绘,但诗中意象流丽动荡,典故众多,带有虚化的幻想,而词中意象浓艳静谧,以写实为主。由于崇尚客观的审美理想,温庭筠的诗与词意象运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他对诗和词已经有了自觉的分体意识.这引发了他对这两种文体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文体嬗变的历史中,每一种新生文体都是从已有文体中孕育的,因此任何一种文体我们都不能完全孤立的去研究其演变的轨迹,无论是“文赋”的出现,还是“诗词同源”、“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提出都证明了这一点。陶文鹏和赵雪沛先生在《论唐宋词的戏剧性》一文中初步论证了两者的关系,但限于篇幅,文中并未系统地阐述各词人词作的戏剧性表现。鉴于此,本文试析苏词中的戏曲元素。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诗入词”改变了传统词的创作道路和发展方向,就其自身原因来说是他的性情品格与词体的特性不相契合。采用词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必须具备一种与其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这一点,苏轼是不具备的。苏轼的性格气质以豁达开朗、潇洒超旷为特征,这正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宋初香而弱的词风,苏轼在诗祸日炽、诗的言志功能受到约束的环境下,提出词“自是一家”的革新主张,力图使词摆脱音律的束缚,改变“娱宾遣兴”的功能,其根本的目的是借词来承载诗的抒情言志功能。李清照则是在徽宗朝提倡音乐复雅的环境下,有感于词坛多种风格并存,试图通过“自是一家”的革新理论,来规范词的文体特征,对传统词风进行雅化,使词获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人延续了花间词人“诗庄词媚”的词学观念,以婉约为正宗的主流创作思想在词学批评领域的集中反映便是诗词分体意识的逐步加强,和对传统词风的维护与坚守。虽然一代文豪苏轼力主词之诗化,开创豪放向上一派。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理论认可。  相似文献   

16.
“诗言志”作为先秦诗学观念一个体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献诗陈志”,这是文体诗的创作理论,产生于《诗三百》形成的时代。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自春秋开始,其例在《左传》、《国语》中屡见不鲜。其三,“以意逆志”,这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但要求对原诗全篇大旨进行总体全面的把握。荀子对先秦诗学观念进行了总结,他确认“诗”是“言志”的文体,其所作《佹诗》、《成相》与屈原所作《楚辞》,是“作诗言志”的典范,标明人们将文献《诗》还原为文体的诗,接受意识开始向创作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17.
北宋词人苏轼真正把词从花前月下的“艳科”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同时又改变了词“俗媚”的境界,开创了抒写豪情壮志、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为宋词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巨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轼豪放词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晚唐绮艳诗风兴起的背景,将元(稹)白(居易)“小碎篇章”放到由诗入词的文体流变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分析它的词化特征及其对“花间”词风的影响。同时,结合中晚唐开始的士人精神的转变,揭示这种文体流变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